首页 > > 66

建國后,為何三次變動大軍區

2015-11-27
来源:騰訊網

  1954年10月1日,解放軍摩托化部隊參加國慶閱兵。

  自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軍區(大軍區)層面,曾有過三個階段的大變革。分別是:1950-1955年間實行的“六大軍區體制”;1955-1985年間實施的“十二大軍區體制”(期間曾先后增減至11個、13個),以及1985年至今的“七大軍區體制”。①三次大變革背后,都關聯著內政、外交的巨大轉折。

  六大軍區體制(1950-1955):對戰爭和山頭的遷就

  1950年2月,“六大軍區體制”正式成型,分別是: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華東軍區、中南軍區、西北軍區、西南軍區。“六大軍區”與當時的“六大行政區”高度吻合,采用了黨政軍一體化的權力架構。之所以如此設置,至少有兩大原因,其一,戰爭尚未結束,軍區與行政區重合、黨政軍一體化,有利于戰爭中的資源調配。其二,可參考學者楊奎松的解讀:

  “對建國初的地方軍政機構設置,中共中央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遷就于各大根據地和各大野戰軍,亦即各大山頭客觀存在的現實狀況。正是在這一基礎上,開始時實行了大行政區的管理體制。全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區,除華北人民政府并入中央外,其他五個大行政區都設有大區一級的行政機構。但基于黨高于一切的原則,各大區實行的是黨政軍一體化的領導體制。……在六大區里,中央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和軍政委員會主席,即黨政軍一把手一肩挑的,有三位。如中南局第一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南軍區司令員都由林彪一人擔任;東北局第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東北軍區司令員都由高崗擔任,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北軍區司令員都由彭德懷擔任。其他如華東、西南,也基本上是黨政軍一體。華東局第一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主席、華東軍區政委為饒漱石,陳毅為軍區司令員;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軍區司令員為劉伯承,西南局第一書記為鄧小平。只有華北區的情況稍微特殊一些。”②

  東北局第一書記、東北軍區司令員高崗,1954年自殺。

  顯然,“對軍事行動及其建政需要的這種遷就,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故國內戰爭結束不久,一方面毛澤東巧施謀略,另一方面各將領知趣而退,彭德懷受命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離開了西北地區,劉伯承則主動要求去籌建陸軍大學,離開了西南地區。林彪將原四野主力交給彭德懷帶去了朝鮮,自己以治病為理由去了蘇聯,聶榮臻被任命為代總參謀長,入住中南海,協助軍委處理全軍軍事作戰事務,無暇多顧華北軍區的工作。另外兩位,高崗不懂軍事,只有陳毅有指揮能力,但毛與陳合作多年,了解甚深,再加上陳與華東局第一書記饒漱石長期不和……”③

  1952年至1953年冬春之交,在毛澤東的運作下,又有“五馬進京”——除華北局外,其他五大行政區首腦,包括西南局書記鄧小平、西北局書記習仲勛、東北局書記高崗、中南局書記鄧子恢、華東局書記饒漱石,相繼調入中央任職。稍后又有“高饒事件”。至1954年底,五大行政區先后撤銷。與之匹配的“六大軍區體制”,也于1955年成為了歷史。

  十二大軍區體制(1955-1985):加入冷戰,直面原子彈威脅

  1955年2月,國務院頒布決定,將原來的 6個大軍區,改劃為 12個大軍區,即:沈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武漢軍區、昆明軍區、成都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西藏軍區、內蒙古軍區。

  時任總參謀長的粟裕,受命主持此次軍區體制改革。在軍委擴大會議上,粟裕作了《關于全國軍區劃分的幾個初步方案》的發言,共提出六種軍區劃分的方案。其中第一種方案——在海陸邊防劃分六個軍區——東北、華北、山東、東南、華南、云貴,為準備戰區,屬于集團軍(實際提升為方面軍級);在內地劃分8個軍區——川康、西藏、新疆、甘青、陜西、河南、湖北、內蒙古,為戰略儲備區,屬于軍級(實際提升為集團軍級)——獲得多數認可。在對內地軍區適當合并后,最終形成了上述12個軍區的劃分。④

  如此劃分軍區,與中國決定加入冷戰蘇聯陣營,直面原子彈威脅,有很大關系。1954年9月,彭德懷率高級軍事代表團訪問蘇聯,親身參觀、體驗了原子彈爆炸的威力。1954年底,蘇聯籌組“華沙條約集團”,張聞天代表中國參加會議,發表聲明支持會議的一切決定。1955年1月,毛澤東親自主持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決定向核國家進軍。同月,芬蘭大使履新,向毛澤東描述美國氫彈的巨大威力,毛澤東強硬回應:“如果再來一次戰爭,就算中國一國傷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部死傷人數,那我們還有五億多人。美國想用恐怖嚇倒我們,但是嚇不倒我們。”2月,粟裕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如此解釋此次軍區劃分:“鑒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在今后戰爭中可能廣泛使用原子武器,當帝國主義者決定發動戰爭時,可能利用其所謂‘原子優勢’采取不宣而戰,對我進行閃擊。為了應付敵人的突然襲擊和今后更復雜的戰爭情況,……須以敵人兵力及其可能進攻的方向、地形條件、交通狀況以及我軍的戰略意圖、作戰方向和今后戰爭可能發展的趨勢,作為軍區劃分的主要依據。”⑤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此次改革之后,各大軍區的司令員和政治委員的年齡,幾乎全部集中在40-50歲之間;“少壯派”將領被推上了第一線。

  “十二大軍區體制”一直持續到1985年,期間略有變化。1956年,為加強對臺斗爭,增設福州軍區。1967年,鑒于中蘇關系嚴重惡化,為防備蘇聯,內蒙古軍區被降為省軍區,劃入北京軍區。1969年,為便于對西南邊防的資源支持,西藏軍區被降為省軍區,劃入成都軍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因林彪之死,毛澤東親自主持了一場“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文革”期間,軍隊以“三支兩軍”的名義介入地方,幾乎所有省、市、自治區“革委會”主任和黨委書記,都由各大區司令員、省軍區司令員兼任,可謂“軍政合一”。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后,“不再兼省委書記”、也不再兼任“革委會”主任,使地方得以再次軍、政分離。⑥

  對調之八大軍區司令(上下對應)。左起,上:李德生、楊得志、許世友、韓先楚;下:陳錫聯、曾思玉、丁盛、皮定鈞

  七大軍區體制(1985年-?):拋棄反蘇統一戰線,退出冷戰

  1985年5月,中國政府決定裁軍100萬。1985年7月,中央軍委決定將11大軍區調整為7大軍區,即:北京軍區、沈陽軍區、蘭州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成都軍區。

  此次改革,既有軍區本身的原因,如“現行軍區體制存在的戰役縱深淺、獨立作戰能力弱、機構重疊、后方部署重復等問題”⑦,更與中國外交政策的大轉變密不可分。1984年11月1日,鄧小平在中央軍委座談會上,已宣布裁軍一百萬的決定,并為此闡述了不可能爆發大戰爭的觀點。1985年5-6月間,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又做出了三個至關重要的決定:1、國防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考慮其輕重緩急;2、實行百萬大裁軍;3、在對外政策方面,徹底放棄反蘇國際統一戰線的方針,并確定不再以“中美蘇戰略大三角”為基礎設計中國的外交政策。6月份,鄧小平發表談話,明確最高決策層已完成“兩個重要轉變”:1、“改變了原來認為戰爭的危險很迫近的看法”;2、放棄反蘇統一戰線,不再在“美中蘇大三角”框架中制定中國的對外政策。有學者認為,“鄧小平這次談話意義重大,它可以被看作是中國退出冷戰的一個歷史性的事件。”⑧

  1985年6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期間,鄧小平同李先念、徐向前、張愛萍合影。

  注釋

  ①張愛萍/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P360-365。②③楊奎松,《建國初期中共干部任用政策考察——兼談1950年代反“地方主義”的由來》,收錄于《中國當代史研究 第1輯》,九州出版社,2009。④⑤《粟裕年譜》,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P355-356。⑥《“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之謎》,短史記第66期。⑦徐平,《新中國成立后大軍區的沿革》,《百年潮》2010年第12期。⑧牛軍,《冷戰與中國外交決策》,九州出版社,2012,P89-93。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