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凡
如何形容台灣經濟形勢?出自北宋大詩人蘇澈的「江河日下」再適合不過。2010年GDP增速高達10.76%,2014年力求保3,今年目標降至保1,眾多學者、企業家預測明年重回負增長,衰落之迅速讓人吃驚。
被寵壞的孩子
為何台灣會走向衰落?不是產業崩潰、不是產品喪失競爭力,更不是沒有人才和技術,而是沒有市場。作為小島經濟,台灣注定要靠出口,對外拓展一旦受挫,經濟冲擊不言而喻。然而,從美國主導的跨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到東盟10+3、經濟體間的經貿協定(FTA),台灣無奈全部無緣。2013年好不容易簽署兩岸服貿協議,率先進入大陸市場,無奈被「反中」勢力阻擋遲遲不能實施,日前進行的兩岸貨貿第12次談判,同樣未能達成共識,台灣淪為與朝鮮、巴布亞新幾內亞般的經濟「孤兒」。
為何中韓FTA會后來居上,又為何兩岸貨貿協商遲遲沒有突破?不是大陸要得多,而是台灣缺乏誠意。談判言下之意就是相互博弈、妥協達成最大公約數,韓國希望搶得進入大陸巨大市場的先機,遂以農產開放作為交換,還包括一系列的產業零關稅待遇。
反觀台灣,一邊要求大陸對其最強勢的面板、石化、工具機、汽車給予超韓待遇,另一邊回絕大陸農產世貿待遇的要求。換句話說,台灣不是來談判的,而是來占便宜的。這種坐等大陸讓利的心態,注定貨貿協商完成遙遙無期。
兩岸貨貿協議,台灣其實更需要,大陸只是踐行優先對台開放承諾罷了。因為台韓產業高度重疊,而大陸市場占據台灣四成出口,一旦中韓FTA實施而貨貿遲遲沒有結果,對台灣產業的冲擊將是巨大的。但為何台灣無法像韓國這樣大破大立,不是台灣人民不懂得「開放是唯一出路」的道理,而是強有力的缺乏政治執行力。
政治對立注定經濟難行
在台灣,政治主導經濟,而政黨和個人利益決定政治走向,而政黨制衡注定政治難有共識。台灣雖貴為民主體制,但近幾年卻悖離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精神,一再追求全員支持的理想狀態,卻不知這種理想在政黨政治現實下無法達成。諸如核能政策、證所稅修法、教科書修改等,均被擱置或改革失敗。
馬當局之所以不敢對大陸開放農產,是因為民進黨一邊渲染大陸威脅論,一邊誇大貨貿對弱勢產業的冲擊,國民黨擔心得罪弱勢群體而失民意。而在野黨不履行監督和進諫指責,反而淪為為反對而反對角色,不管執政黨提出什麼政策,都能扭曲和抹黑,但又無法提出說服人的理由和更好的政策,只有這樣才能替代對方上台執政。而當自身上台之后,過去所有的反對都會被逆轉,成為積極推動的一方,而下野后的政黨又淪為反對黨,這種輪回其實就是自甘墮落。
正是因為這樣的體制癥結,注定有爭議的政策不可能取得共識,即便取得共識也無法落地實施。而政黨政治下的半民主狀態,台灣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走。因此,台灣經濟走向衰落無法阻擋,只有等到政黨揚弃彼此反對的立場,回歸到為經濟民生、人民福祉,或者回到老將或小將絕對領導時期,台灣經濟才能有持續動能,步入上升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