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航局公布對2016年民航小機場的補貼方案,我們這里炸開了鍋。”一位西部地區小機場的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民航局對于小機場進行補貼,就是為了維持其正常運營,因為這些機場大多難以“養活自己”。目前全國超7成小機場處于虧損狀態。
連年虧損的小機場現狀并不能阻擋地方政府建設中小機場的熱情,全國呈現出“越虧越建、越建越虧、越虧越補貼”的現象。
“雖然民航部門對小機場的補貼每年增長,2016年將對全國152個小機場補貼13億元,但我覺得是值得的。”上述西部地區小機場的負責人認為,民航產業對地方經濟的拉動效應是1:8,應將機場視作服務性的窗口行業,完全靠它來掙錢不現實。
多位民航業專家對記者表示,盡管不可完全用市場角度來衡量小機場的建設,但有的地方仍存在小機場建設過熱、出現投資浪費的情況
地方政府也愿意補貼
“今年‘兩會’期間,民航局領導忙于接待各地領導。這些地方領導主要關注兩大問題,一個是開辟航線、增加航班,另一個就是希望民航局繼續支持機場建設項目。”民航局官網上,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這是近年來全國掀起的“機場建設熱潮”的一個縮影。據中國民航十二五規劃,中國將新建機場70座,改擴建101座。截至2014年底,中國機場數量為202個。
多位民航專家介紹,上述建設中的機場里,又以小機場、支線機場為主。不過,如火如荼的小機場建設浪潮背后,是超過七成虧損的現狀。而民航局對小機場的年度補貼也在逐年增長。“民航局的補貼主要用于小機場的基建支出和維護、保養等日常運營。機場的投入和運維成本較高,其收入主要來源于航班起降費。以小機場冷清的航班和客流量,很容易入不敷出。”中國民航大學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稱。
為了讓航空公司“愿意來”,地方政府也祭出補貼大旗,與航空公司開展“合作航線”。“其本質就是補貼航空公司。航空公司不想來,那地方政府就‘包它來飛’。”上述西部地區小機場的負責人解釋,比如航空公司往返一條支線的成本是20萬元,但實際只有10萬元收入,那么10萬元差價就由地方政府補貼,甚至補貼更多,以吸引航空公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全國上市航空公司的營收結構,均有“政府補貼”、“合作航線”的收入,而且數額不低。東方航空2014年營業外收入約為46億元,同比增加近13億元,主要是由于合作航線收入大增近50%所致。
大力發展“非航”業務
對于全國小機場是否存在投資過熱的爭論從未停止。
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在多個公開場所表示,機場不僅是一種交通運輸方式,機場在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帶動旅游等產業、拉動外部投資等方面意義重大,小機場覆蓋了全國70%以上的縣域。“以騰沖機場為例,建成通航后帶動當地旅游人數、旅游總收入比通航前分別增長了14%、29.6%。”
“并不是說小機場虧損就不能建。機場不僅有經濟性,更有社會性和公益性。”李曉津認為,“但小機場什么時候建、建多大規模才能避免浪費,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民航專家林智杰表示,機場一般采取“統一規劃、分期建設”的方式,如北京第二機場按一期4+1條跑道,年吞吐量7200萬人,二期6+1條跑道,年吞吐量1億人的設計方案,逐步擴建。這似乎是避免超前建設的辦法,但要準確估算未來客流量確實并不容易。目前,往往是大型機場新跑道或是新航站樓“建成投用即飽和”,保障容量跟不上市場需求;而部分小型機場也確實存在“長跑道、大航站、多廊橋”,投入后市場需求不足而成為“蚊子機場”的現象。
如何讓小機場“少虧”一點,也飽受業界關注。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首先要在建設之前做好規劃,避免盲目上項目。其次,機場可著力于發展“非航收入”,也就是航班起降費以外的收入,如與當地旅游業、零售業、物流業的聯動。小機場的“非航”實踐包括,烏蘭浩特機場與航空公司開展生鮮特產的商貿合作,使興安盟本土的生鮮特產能在36小時內快速銷往全國。寧波櫟社機場強調其貨運功能,將自身嵌入物流公司的供應鏈體系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