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歐美打擊IS為何治標不治本

2015-12-07
来源:時代周報

 

  英國《金融時報》11月24日刊發的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高級研究員菲利普·戈登一文《打擊IS緣何治標不治本?》指出,“批評現有打擊IS努力的人開始呼籲采取新策略。問題在於他們提出的多數建議都是美國及其盟友已經在做的事:實施空襲、阻止外國戰士加入ISIS並堵住該組織獲取資金的渠道,打擊極端主義意識形態、以及情報共享”“我們目前實行的策略即便有進一步軍事行動的支撐,也不會摧毀IS……我們不可能將之全部逮捕或消滅”。實際情況遠遠比戈登所描述的複雜。除了戈登所說的中東內部的不平等因素,還有一些重大的結構性元素,讓當前歐美主導的國際社會打擊IS政策“治標不治本”。

  首先是互聯網技術為恐怖主義言論和行動機制帶來了史無前例的便利。互聯網對人類文明的促進有目共睹。然而,更加“勤快”的極端組織亦可利用互聯網作惡。IS專門組建的宣傳機構“生活媒體中心(Al-Hayat media center)”,以英語、德語、俄語和法語等多種語言在網上刊發其電子刊物,自吹自擂如何幫組農民增收、改善醫療、提高教育水平等。巴黎恐襲案的一些參與者,即受此蠱惑。可是,正如2014年英國電子監聽機關負責人漢尼根所說,IS等組織每日推文總量高達四萬條,“穀歌、臉譜等科技公司均限制了英國情報機構如政府通信總部、軍情五處等挖掘有價值數據的能力”。這個命題涉及主權國家內言論自由邊界、自由與安全二者如何得兼等話題,是人類社會迄今難以完全解決的老大難問題。

  其次是通過各種手段攫取源源不斷的財富,使極端組織擁有巨額活動經費。眾所周知,IS資金一部分來自其地盤內的石油收入,另外一部分資金來自一些富國的捐款。搶劫勒索、販賣毒品、綁架人質索要贖金,IS無所不用其極。可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匿名轉移而無需第三方驗證的比特幣,亦成為其資金流動方式。因為極端組織和恐怖主義臭名昭著,一些國家互相指責對方從IS處購買石油,為IS提供資金。因為霸占了伊拉克等石油生產國的國土,IS每日石油銷售額達上百萬美元,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十大恐怖主義組織之一。

  更重要的是,世界大國在中東的爭奪戰、軍閥割據與混戰,為極端組織提供了生存空隙。在敘利亞混戰中,庫爾德人反敘利亞政府又反土耳其,土耳其反敘政府,IS反塔利班又反人類,塔利班反美,美支持庫爾德人,俄支持敘政府,敘利亞政府反庫爾德人又反IS,土耳其又反俄,法國支持土耳其,俄法又聯合打擊IS。迄今沒有多少戰爭能比當前這場戰爭更混亂了。

  西方大國責任不小。且不說美國的伊拉克政策,法國推翻利比亞政權,使得一個善於邊界管控和危機應對、願意全力遏制宗教極端勢力的世俗政權消失。正是借道利比亞,敘利亞難民從地中海偷渡到歐洲。脫離民情理解、自不量力的西方幹預主義,害人害己。

  就此而言,結合中東特殊的宗教和曆史成因,中東國家內部的不平等因素,加上我們前面所列舉的三大成因,為IS等極端組織的成長提供了豐厚的社會基礎。於是,出於太多訴求的大國和參與聯合國框架的各合法政權之間,即便在台面上形成了全球性的“統一戰線”,其分工協作效果也不會好到哪裏去。這樣,就會如戈登所說,打擊IS“治標不治本”。

  當然,軍事性的積極打擊依然必不可少。國際社會應有所為、有所不為。全球治理的改善是讓即時性的反恐卓有成效的基礎。因此,全球各地的學者,只要積極反對各種極端暴力行為,應當開展平等的討論和積極的對話。對話有利於減少偏見,更是全球公共治理之良性改善的重要前提。(作者:沈陽)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