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盜的古墓現在仍然未被填好,上面垃圾成堆
近日,房山區文委向車廠村村民劉向東發放了榮譽證書及1000元獎金,作為對其舉報盜墓的獎勵。
上個月,劉向東向官方舉報,房山區登記在冊文物、車廠村的劉公墓被盜掘。這一明代古墓已有426年的歷史。今天上午,房山區文委回復《法制晚報》記者稱,沒有文物丟失的情況發生。目前古墓尚未填好,村委會稱將盡快恢復原狀。
現場 墳塚被挖已經殘缺
房山區知名古墓眾多,此次發現盜情的車廠村,系金代皇陵所在地,而除盜墓人以外,很少有人會注意,車廠村還有一處明代古墓。
毗鄰鄉間公路、附近沒有路燈、又遠離村民聚居……劉公墓的位置,對于盜墓人下手,可謂天賜良機。
乍一看,劉公墓與鄉間尋常人家的墳墓近似,坐落在山坡的田地間,蘑菇形的土墳丘前,立素面石碑一塊,墓碑風化明顯,好在碑文清晰可辨,上刻“明故劉公之慕趙氏”,其中“慕”為錯別字,落款萬歷十七年(1589年)夏月吉日,孝男劉權立。文字信息顯示,這是一處明代的夫妻合葬墓。
記者看到,高約1米的土墳丘上長滿植被,造型像扣在地上的蘑菇,卻被挖掉了近乎1/2,但盜坑內部已做回填並堆積着生活垃圾,無法探測墓室的深度。
車廠村劉公墓,系房山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編號110111-183,但在現場並無掛牌告知以及相應的保護措施。
講述 盜墓人擇黑夜下手
據當地村民介紹,發現盜情是在上個月,懷疑有一伙人在夜幕的掩護下,將車開到了古墓跟前,並實施了盜挖,從挖掘的規模來看,絕非一人所為,但究竟他們挖到了什麼寶物,誰也說不清楚。還有村民傳說,這墓室內有一個漢白玉石棺。
記者注意到,現場泥土松軟,相對容易挖掘。
記者從房山區文化委員會官網了解到,11月4日,周口店鎮車廠村村民劉向東向文委舉報,位于車廠村的劉公之墓被盜,舉報人及時保護被盜現場。區文委文物科、文物執法隊、周口店鎮文體中心、鎮派出所、車廠村領導等趕赴現場。由于此次案件處理及時,未發生文物再次搗毀現象。
12月4日,房山區文委文物科工作人員,到周口店鎮車廠村村委會,向舉報有功人員劉向東發放了榮譽證書及1000元錢的獎金。
對于被盜的古墓,官方並無確切記載,墓主人身份,當地老百姓也說不清、道不明。
專家解讀 墓主人疑為山西移民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王德恒,曾在當地的燕山文物管理所工作。據他分析,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曾有大量山西移民落戶在車廠村,基本都是姓劉,而且劉姓在當地繁衍至今。此墓主人也姓劉、且故于明代,推斷墓主人為古代山西移民的可能性較大。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副研究員劉衛東認為,劉公的“圭形”墓碑非常朴素,可能是家境殷實的富戶或普通百姓,但明代百姓的墓碑,在北京地區並不多見。
中國盜墓史研究學者,《千年盜墓筆記》、《中國人盜墓史》作者倪方六認為,盜墓者一般不管古墓主人是皇族或百姓,而多是根據歷史年代判斷價值,因此不能僅以身份地位、文物等級來判斷文物價值,民間有民間的價值,貴族有貴族的價值,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人文氣息。車廠村劉公墓,對于研究明代百姓喪葬,包括當地移民史、北京地區的人口變化,都很有價值,遭到破壞都很可惜。
說法 未發現文物被盜
房山區文委文物科主任陳亞洲告訴記者,劉公墓被盜挖是村民在11月4日早晨發現的,並立刻向政府部門舉報。經調查,墓室內應該沒有文物被盜。
記者注意到,墳丘被挖開部分,尚未進行回填和修補,盜坑內還增添了煤塊之類的生活垃圾。記者聯系到車廠村村委會,一位女工作人員解釋說,這處古墓比較偏僻,很多村民都沒注意到,就古墓被挖開部分以及垃圾的問題,她會向領導匯報盡快組織清理,並爭取將墳丘恢復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