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才良的小學課本為宣統二年出版
今年84歲高齡的胡才良,家住瀘州市古藺縣二郎灘,是當地出了名的“文化人”。15歲至18歲,胡才良曾做過瀘州最後一代背鹽工,14歲時念過一年私塾。雖然過去了近70年,但胡才良至今都將當年的課本保存在家中。這些課本,不僅有清代宣統二年出版的《琼林幼學》,還有後來的《新編幼學》,都是“老資格”的私塾課本。對少年時的課本,胡才良珍愛有加,經常會拿出來翻看、溫習。靠着讀私塾打下的基礎,胡才良如今已成為當地著名的書法家。
20世紀40年代瀘州私塾要教《琼林幼學》
胡才良,祖籍江西,是個土生土長的古藺人。今年已84歲高齡的胡才良,戴着一副眼鏡,經常穿一身用藍布制作的中山裝,雖然身體瘦弱且患上有哮喘病,與人聊天時也要助聽器才能聽清,但老人精神矍鑠,談起當年的求學歲月時也會變得激動不已,因為當年條件艱苦,極少有人能夠進私塾讀書。
“1946年,我14歲,讀了一年私塾,學的是清代宣統二年出版的《琼林幼學》卷一、卷二課本,封面上的字是我父親寫的。”胡才良說,他原來的名字叫“胡才梁”,是他父親取的名字。讀了一年私塾後,胡才良覺得這個名字不好,“我想一生都當好人,就自己把姓名改成了‘胡才良’。”
胡才良介紹,除了《琼林幼學》外,他讀私塾時還學習了《新編幼學》,這本課本的封面上,有他父親用毛筆題寫的書名,“父親的遺跡珍貴,至今還我珍藏着”。說到興起時,胡才良從自家的書房內找出了這些課本,並翻開課本抑揚頓挫地誦讀起來,頗有一番古代文人的韻味。
“20世紀40年代,瀘州的私塾數量不多,我們這里當時就有一個,在太平古鎮。”胡才良介紹,與現代的學校不同,那時的私塾課堂都是學習古文,先生首先要教學習熟悉古文音韻格律,再教古代的經書典籍,不花功夫是學不懂的。“所謂的四書五經,都是入學後最基礎的課程,現在的學生都要上中學後才能學得懂。”
堅持習書修身 曾是瀘州最後一代背鹽工
胡才良童年時家境貧窮,有時連大年三十也無米下鍋。“那個時候,我的父親胡俊生是個司秤先生,母親沒有工作,弟弟又是殘疾人,全家的支出都要靠父親微薄的工薪來維系。”胡才良說,為了掙錢補貼家用,年僅15歲的他成了一名背鹽工,沒想到後來卻成了瀘州最後一代背鹽工。
“在二郎灘背了3年鹽巴就解放了,後來就過上好日子了。”胡才良介紹,當年的背鹽少年被統稱為“背鹽工”,當時的太平鎮上有十多個少年都是“背鹽工”,但如今還健在僅有楊應如和他了。楊應如幾年前搬到了古藺縣城居住,如今已因年事太高,患上了老年癡呆,其余的“背鹽工”均已離開人世。
“背鹽路線是:從二郎灘渡口出發,背進鹽號,又從鹽號背鹽出來,沿黃荊壩順河走赤水河上游,經中渡、轉嘴、蜈蚣岩上渡船,再過赤水河抵達貴州馬桑坪交鹽號,30里鹽道異常艱苦。”胡才良會議,背鹽的途中,僅有蜈蚣岩下由1艘特別小的渡河船只,能擠進10來個人,背鹽工只能靠這艘小船過赤水河。
受父親影響,胡才良20多歲開始練習書法,其作品卻從未參加過書法展覽,因此只有當地人知道他是個書法家,即便是在古藺縣內也極少有人知道,太平古鎮上還隱居這以為書法造詣較高的老人。胡才良說,他練習書法的目的,主要是修身養性,如今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盡管年事已高,胡才良每天仍然堅持練習書法。
見證古藺歷史胡才良家曾住過長征紅軍
瀘州著名歷史學家董代富介紹,二郎灘在漢代時曾是夜郎古道上的一個驛站,當地的土著居民在這里生產出了“蒟醬名酒”。但因“夜郎古國”並不發達,這里的人極少與外界有往來。清代時期,出現了“湖廣填四川”移民潮,來自江西一带的“胡氏”部族在這里安家落戶,不僅带來了花燈藝術,還在太平古鎮釀造出“清酒”,享譽赤水河兩岸。
胡才良介紹,“胡氏”部族從明末清初開始進入古藺二郎灘,大約有近五百年歷史。胡才良介紹,據《二郎灘胡氏族譜》記載,明代洪武年間,“胡氏”部族從江西遷至湖北麻城孝感鄉,清代康熙年間,移民到四川古藺二郎灘胡家灣。如今,這里的古跡已經蕩然無存,因為解放後已經全部改造成為郎酒廠的生產車間。
“胡氏後人很多,有的窮得叮當響,有的富得買山林。‘天位一房’留在二郎灘祖業地,我就是天位一房的十二世後裔。”胡才良介紹,隨着歷史發展變遷,他家解放前變得特別貧窮。“1935年紅軍來到二郎灘時,我母親盛情邀請紅軍住進我們家里,還把家中僅有的兩瓶郎酒送給了紅軍。”胡才良說,那時他才3歲多,紅軍卻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