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化東方

古裝劇禮儀想較真不容易

2015-12-11
來源:北京日報

 

 劇中,羋姝大婚時雀扇遮面為化用。

 

  從《甄嬛傳》《琅琊榜》,再到《羋月傳》,背後的禮儀指導其實均由《甄嬛傳》中溫太醫扮演者張曉龍所带領的禮儀顧問團隊負責。全程跟組,事先培訓,甚至拍攝時充當“手模”和“群演”,都是禮儀顧問的分內事。

  揭秘

  化用雀扇遮面,發明女子趨步

  “古裝禮節指導第一人”張曉龍在中戲讀研時讀的是古代史專業,曾研究各朝各代禮儀十余年之久,現在專門在中戲教授古代禮儀。李斌作為他的學生,從《甄嬛傳》開始參與禮儀顧問團隊,到《琅琊榜》《羋月傳》獨挑大梁任禮儀顧問,古裝劇的禮儀規范是張口即來,根本不用翻典籍。《羋月傳》第18集里,用了超過8分鐘呈現的那場秦宮大婚儀式,讓不少觀眾頭一回在電視上看到戰國時期的國禮。

  李斌介紹,喪葬嫁娶向來是古代禮儀中的重頭戲,這段戲碼是國產古裝劇中第一次完整呈現戰國婚禮。其中,“服飾大紅”、“同牢而食”、“合巹(jǐn) 而飲”等細節都是按照古禮一一還原的;“食黍”一場劇組原本准備了筷子,但根據古時習慣,李斌讓他們改成用手抓了。他說起這個細節時還覺得有些好笑,“那個切乳豬的手,都是我去拍的,也算是當了一回‘手模’。”

  至于羋姝拿着掩面的雀扇,則來源于團隊對歷史上新娘蓋頭的考據。他們查到使用紅蓋頭的歷史可追溯至後晉時期,再早是不用紅蓋頭的。用羽扇、雀扇遮面出自《溫嶠娶妻》的典故,一般在唐代使用。至于戰國時期用什麼替代其實沒有明確說法,後來是和歷史顧問商量後才確定了使用雀扇。

  在羋姝大婚的場景里,有細心的觀眾對她拿着雀扇走進秦宮的步伐印象深刻,李斌稱這就是他們發明的“女子趨步”。他解釋道,現在成語講“亦步亦趨”,普遍將“趨”理解為“跟着走”,但在古代禮儀中講究“行步必趨”,其實是指快步走,“但典籍里只記載了男子的趨步走,是作揖向前快走。女子的趨步怎麼走?沒有明確的說法。”後來,他想起了在張曉龍編排的舞蹈《新雅樂》里曾看到的一個動作,就決定把這個動作加入趨步中,“這種臨場發揮,更多的時候是為了符合拍攝需要。”

  解釋

  時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決定禮儀

  “既要復古、學古,也要結合故事和人物個性做些調整。”在李斌看來,古裝劇的禮儀顧問決不意味着“照搬經典”地僵化學習,而要更講求活學活用。

  他以《羋月傳》為例,“故事的年代是在戰國後期,這是個禮崩樂壞、禮無定法的時期,不同的人群對禮儀的遵守也有所不同,因此並不追求一致性。”據他介紹,楚國自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洛水後便開始沿襲周禮。作為禮樂先進之國,楚國嫡系王族在公開行事中的禮儀必須最為標准,因此嫡公主羋姝、威後等人也都是較為遵守周禮的代表。在他看來,楚懷王是最後一個被周禮教養的君主,因而他的禮儀是“不行則已,行則周正”。

  對于劇中的其他人物,李斌也會遵從人物性格,為每個角色量身設計禮儀規范。例如羋茵,性格驕傲自負,又極會攀迎威後,她行禮的動作便要稍稍俏一點。張儀狂傲不羈,以三寸不爛之舌遍行諸國,對他就沒有任何要求,是要“破掉一切的禮儀”。而春申君黃歇是謙謙君子,所行之禮便可見君子之法,顯得周正而有氣度。

  李斌對人物禮儀的設計,甚至有些具體到讓人不易察覺。他專門介紹道,羋月的禮儀就有從“男禮”到“女禮”的變化,其中小羋月在未經教化前是跟隨黃歇行男禮,受教于屈原後就改成了女禮,“但在成人後,面對黃歇時她還會重新行男禮,表達的就是倆人之間獨有的親密感。禮儀雖小,卻展示了人物的情感關系。”

  延伸

  有的古裝劇請禮儀純是走過場

  古裝劇拍攝請禮儀顧問跟組,是《甄嬛傳》熱播後興起的風潮。從《甄嬛傳》到《琅琊榜》,再到《羋月傳》,李斌和張曉龍带領的團隊,幾乎成了業內首屈一指且唯一的禮儀團隊。就在這兩天,李斌正忙着在《九州·海上牧云記》的劇組做跟組禮儀,一整天的拍攝跟下來,幾乎沒有時間休息。

  他回憶起《羋月傳》時的跟組生活,更是笑稱自己成了全劇組跪得最多的人,“幾乎演員們在學習跪坐的禮儀時,我都要先示范一遍,前前後後都跪破了三條褲子。”他經手過的《琅琊榜》和《羋月傳》劇組,也算是對禮儀方面比較看重的劇組。《琅琊榜》的演員們會專程跑到他的房間里認真請教,《羋月傳》這邊更是在開拍前組織大多數演員進行了一次禮儀專項培訓。

 

[責任編輯:淇心]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