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會現場,讀者認真聽閻海軍發言。
20日下午,媒體人、青年學者閻海軍攜新書《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以下簡稱《崖邊報告》)現身北京,並受邀做客北大博雅講壇,與到場讀者分享成書經過及創作感悟。對于閻海軍來說,這部作品能夠最終出版,過程頗為不易,“從立意到完成全書,得寫了有七八年的樣子”。
閻海軍生于1982年,《崖邊報告》是其作為一個基層媒體人的十年鄉土觀察實錄。在書中,他通過文字和圖片,全景式地呈現了在城市化浪潮之中,中國西部一個名為“崖邊”的村莊的變遷史。
“《崖邊報告》是一本非虛構類圖書。一直以來,打工潮、鄉村留守者……鄉土生態以及秩序在悄然發生變化,而這些現實發生的事情在書中均有呈現。”出版方透露,全書筆觸真實有力,算得上是一部關于鄉土中國的“民族志”。
對于這部書,知名學者梁鴻也給出了較高的評價。她在推薦語中寫到,《崖邊報告》以一個記者犀利而又寬闊的視野,把中國鄉村故事的深層矛盾揭示出來,“它不只讓我們看到一個個感傷而又沉重的人物命運,也勾畫出這命運背後的總體邏輯和結構,有很強的啟發性”。
在書中,無論是寫到農村的孩子和老人,還是單純的敘述一件生活瑣事,讀來都令人感覺貼切而又朴實。當被問及如何獲得這麼多一手采訪資料的時候,閻海軍說,“首先得跟他們‘交心’。我做了十幾年記者,平時工作中也要面臨采訪任務。關鍵就在于要挖掘出人物身上有意思的東西”。他笑稱,這就需要跟受訪者達成一片,“盡量多聊、多溝通,這樣他們就可能說出最感人、最生動、最打動人心的故事。好的故事必須要能引起人們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