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83

中國富豪不少都抱著賭博心態投資影視

2015-12-24
来源:第一財經日報

  “最近,找我們的影視產業相關的項目和公司比較多,2014年算是收購并購元年,今年整體雖趨于冷靜,但機會還是很多的。”昨日,新暉資本創始合伙人徐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止徐慧,接近年底的文化產業論壇中,以金融為主題的就不下三個,幾位綜合類基金的負責人表示,攪動影視產業新熱度的核心有兩點,一是今年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國產影片,二是今年票房達到400億,二者表面上看上去沒有什么關系,但給投資者卻是極大的信心,那就是只要用心做好電影,市場還是會給予回報的。

  400億票房是由“炮灰”孕育出來的?

  問題來了,之前用心做電影的投資人,市場未必給予了相應回報?

  如此問,影視圈內人士就兩難了,什么叫好電影?標準何在?《小時代》系列算嗎?《分手大師》算嗎?但人家票房好;什么又叫好的回報?是票房還是獎項?名與利,對于投資人都是很重要。

  兩難之間,有什么可以解決或者調侃一下主流價值觀的內心需求呢?

  “美國有了金酸梅獎,是以評選美國年度最爛影片為目的,在每年2月奧斯卡獎揭曉前一天公布,起初,這個獎屬于影迷們自發性的娛樂行獎項,但因特殊性,金酸梅獎已成為關注度很高的一個評選活動;我們也有人效仿著做了爛片獎項,叫金掃帚獎。”曾擔任多部影片制片工作的王璐表示。

  記者查閱了下以鞭策中國電影而設立的該民間獎項,還是比較有趣的,比如,2009年,最令人失望影片為《三槍拍案驚奇》、《刺陵》、《南京!南京!》,最令人失望導演為張藝謀與陸川;2010年為最令人失望影片:《孔子》、《大笑江湖》、《非誠勿擾2》;2010年最令人失望導演為胡玫(《孔子》導演)與馮小剛(《非誠勿擾2》導演);2012年最令人失望影片為《戰國》《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關云長》。

  只要對中國電影稍有關注的人就會明顯感覺到,最令人失望影片多為當年票房成績還不錯的影片,如此,有網友就評價此獎乃嘩眾取寵,但一笑了之后還是要理性地梳理下投資人兩難背后邏輯。

  先從數據上看,從2003年至今,電影銀幕從不足2000塊到接近3.1萬塊,影院數量從千余家到超過6200家,觀影人次從7000萬到11.4億,票房從10億元到400億元。短短12年,中國電影產業以30%以上的速度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的“奇跡”。

  至于投資熱度的高潮,并沒有一個官方的統計,但本報記者從2004年開始關注電影產業發展至今有幾點最明顯的感觸,一是2003年是一個投資高潮,這個高潮背后與中國電影的產業化改革有著緊密關系。

  2003年9月28日,當時的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布了三個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新規定:《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片審查暫行規定》。

  “這三個規定是在2001年出臺的《電影管理條例》的基礎上再次為電影產業的開放和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持。對于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的資格準入,對于外資進入中國電影業,對于調整電影審批制度都做了若干更加有利于電影產業發展的新調整。”國家廣電電影電視電影資金辦主任姜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比如在制作方面,《電影管理條例》和《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都闡明,雖然不允許外資在中國獨立注冊或者與國內非國有單位合資注冊電影制片公司,也不允許外資在與國有電影制片單位合資的制片公司中注冊資本比例超過49%,但是允許并“鼓勵境內國有、非國有單位(不含外資)與現有國有電影制片單位合資、合作成立電影制片公司或單獨成立制片公司;允許外資參股與境內現有國有電影制片單位合資、合作成立電影制片公司。”

  雖然這種規定是在以國有電影制片單位為主體的前提下依然帶有對目前國有電影企業的保護性質,但畢竟還是將制片環節推向社會,這對于投資者巨大的吸引力。

  有公開數據顯示,到2005年,由民營資本、海外資本參與制作的影片超過75%,中外合拍影片數在35部左右。而2005年的票房為48億,較于2004年增幅為28%。

  但2005年,因為《電影產業法》以及“電影分級管理制度”的流產在一定程度上讓高速發展中的電影產業進入到一個平常期。

  “資本對電影的熱情并不減,核心原因是電影產業風險雖大,但因這種娛樂產品還是承載著個人夢想或其他一些訴求,嘗鮮并以賭博心態進入到這里的資本并不少,左右不過幾百萬,那時,玩一次的投資者很多,也是當時的富豪居多,即便做了‘炮灰’也無所謂。”曾任北京某影視集團副總的老電影人告訴本報記者。

  不過,風險并沒有阻擋住“炮灰”奔跑的步伐。

  2009年,隨著《文化產業振興計劃》等文件的發布,加之包括華誼兄弟等公司的上市再次引發了影視產業投資熱,有一種估算是,單是這幾家公司的上市就吸引了200億的熱錢進入到影視行業;從2012年開始,影視公司收購并購的案例就不少,根據統計數據,2013年A股涉及影視行業的并購事件僅有7起,而2014年涉及該行業的并購事件共44起,公布了標的價值的并購38起,涉及資產價值301.76億元。

  但每年的賀歲檔期依舊是幾十部影片扎堆的現象讓投資者開始反思,電影是否真的賺錢?業界的一種說法是,每年生產幾百部電影,能上映到院線的不過四分之一,其中盈利的不過5%。

  至今,無論是官方還是第三方,都沒有中國電影投資整體投資的大數據分析,究竟誰在賺錢?

  這也讓“炮灰孕育出了400億票房”再次成為近期的爭論焦點。

  投資風向標的秘密

  “全世界也是這樣,美國也是這樣,三分之二是虧損的,另外三分之一里面有50%是持平,另外50%是賺錢的。”一位主管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果這樣規律不變,在《電影產業法》再次出臺挑動包括馬云、馬化騰、王健林等排名前十的富豪的神經時,投資者還會前赴后繼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電影產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

  以中國電影產業鏈上的“毒瘤”偷漏瞞報電影票房、票房“注水”現象為例,坊間的統計偷漏瞞報票房的手段目前不下20種,有媒體報道有的影院偷漏瞞報票房一年能達到上千萬元,上述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偷瞞報票房”占比雖不及總票房的10%,但這種行為相當惡劣,其目的一是有的影院為了謀取私利,二是有的發行機構為了造成轟動效應,虛增票房。”

  今年9月,有消息稱,總局將從三方面著手,治理嚴厲整治票房造假,一是加強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二是加強新技術手段的應用;三是加強人工監管。

  記者也了解到,明年1月中旬,相關部門將聯合在全國開展百日整頓電影市場活動,重點打擊虛報票房等惡劣現象,當然首先會開會動員,也有監察隊伍,必要時也會引入第三方調查審計等多種方式進行監察。

  其次,地方政府對電影的支持態度與力度或會發生改變。

  比如,今年10月1日實行的《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規定“電影專項資金按照4:6比例分別繳入中央和省級國庫”,而2006版中規定“國家管委會依據各省份上繳數額的40%按季返還上繳省,由省級管委會安排使用”,這表明返還地方的資金比例提高了兩成。

  更為重要的是,此次修訂版第二十條首次規定,“國家和省級管委會辦公室應當每年向社會公布電影專項資金支出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這種方式有利于地方支配使用,節省資金流轉程序,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姜濤表示。

  專項資金有多重用途,與2006版相比,此次修訂版更為強調將電影專項資金用于獎勵優秀國產影片制作、發行和放映,同時將適用范圍擴大至重點制片基地建設發展和資助藝術創新影片發行、放映以及電影走出去等項目,其中影片創作也會成為一些地方省市專項資金支持的重點方向。

  而深諳電影產業的投資人或許能從中聞到一些味道,因為電影專項資金雖不多,但其“扶持”的方向多是電影產業鏈中需要解決的環節,問題即方向甚至是機會,因此,專項資金也被視為中國電影產業的投資的一個風向標,比如,有專業人士進行過測算,最近幾年,電影專項資金建設對影院建設到不少于20億,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大概在1000個億元,當然,除了能夠獲得一定補貼外,更多在于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市場需求。

  而內容創作目前也是中國電影產業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

  “強大IP,現在各家爭搶的也差不多,接下來便是找到‘創作’IP的秘密了。”徐慧認為。

  這個秘密會又是什么呢?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