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作家王安忆携最新长篇小说《匿名》亮相上海复旦大学。从1986年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六九届初中生》以来,王安忆至今已推出12篇长篇小说和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在此之前,她还从未举办过新书发布会。
《匿名》是王安忆继《天香》发表4年后,推出的又一部极具叙事特色和思辨意味的长篇小说,也是王安忆文学创作40周年之际的又一次全新探索。这部长达35万字的作品,分为上下两部,通过绑架、失忆等比较常见的手法,让主人公从现代文明秩序中脱离出来,进入到一个相对蛮荒和原始的环境中去,并在一步步剥离和剔除身份上的附着物之后,重新进入社会。用王安忆的话来说,是“重新进化一次”。而且,读者自始至终不知道主要角色的姓名,他们有的只是外号或诨号。
王安忆说,她无意将《匿名》写成一个具有悬疑探案特色的类型小说,也无意让故事的主人公上演一出当代版的鲁滨逊荒岛求生记,而是希望通过他从人类原始状态一步步自我进化、自我命名、自我建构所处的世界,来探讨人类自我与历史、语言与文字、文明与时间之间的玄妙关系。
事实上,首次举办新书发布会,王安忆很忐忑。她怕请不到嘉宾,“这是令我困惑不安的事情,我是一个很怕出丑的人。”
关于《匿名》一书,她就更忐忑了,“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新鲜的写作机会,很陌生。写的过程中常有一种恍惚感,总怀疑这么写下去有没有前途。”但文学评论家陈思和鼓励她说:“王安忆你应该要有勇气写一部不好看的东西。”他甚至认为,根本不用照顾读者的心情,不管他们是否读得懂。可王安忆又觉得,那是大师才能写的,大师才能不顾一切地写,“我觉得我是一个手艺人,我没那个胆魄。”她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笨的人,“我要让《匿名》里的人物到荒山里去,就要花十几万字。我不是聪明的作家。”
也正是因为种种忐忑,她从来没有这样急切地想听到回应。而外界的回应让她得到些许安慰,其中更包括身边朋友带给她的。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说:“这部小说可能有些人读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会觉得特别过瘾。”有的读者则认为《匿名》是一部“烧脑”的小说,需要反复读。
“在阅读上,可能不会像《天香》《长恨歌》这么唤起人们的共识和喜爱。”王安忆也谈及,在写完《匿名》之后的大半年以来,再没有写过小说,她觉得再进行小说创作,“稍微有一点点挑剔了。如果还像以前一样,完全写一种日常状态,不能再满足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