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外交部昨日舉行中外媒體吹風會,外交部副部長張明介紹習近平主席即將對沙特、埃及、伊朗進行國事訪問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張明指出,習近平主席此訪是今年中國外交的第一場重大行動,時逢中國同埃及建交6 0周年,也是同阿拉伯國家開啟外交關系6 0周年。此訪日程緊湊,活動豐富,成果豐碩。中國將同三國進一步對接發展戰略,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投資便利化以及航天等高新領域合作;雙方將就加強教育、科技、文化等人文領域合作達成新的共識,就開展文明對話進一步交換意見。習近平主席還將同三國領導人就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共同促進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
習近平新年首訪中東,為什么偏偏選了這三個國家?
新年首訪,習近平選擇了中東三國:埃及、沙特和伊朗。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這幾個地方都不算太平。經過阿拉伯之春,埃及還在騷亂和暴恐中掙紮;沙特和伊朗也是剛斷交。有人猜,習總這次去這仨國家,莫非是去斡旋?
這個答案並不准確。事實上還有很多原因,島叔給大家分析分析。之前,沙特伊朗斷交時島叔曾經發文分析中國可能作為的方式,可以點此閱讀。
印象
說起中東,大家的會想起什么?
答案中排在第一位的,恐怕非“石油”莫屬,然後恐怕就是“亂”了。
的確,從二戰結束到今天,這一地區的常態,就是各國一邊向世界各地輸送著石油,一邊用換來的金錢買了武器,要么互相掐,要么關起門來自己掐。如果中東平靜了,電視裏的國際新聞一定少了不少內容。
為什么這樣?最近比較熱門的說法,是起源於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當然,如果運用“地緣政治理論”,也確實能較好解釋這個現象。
但是種種理論,都脫離不開這么一個現實:世界上各種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上,並且被其影響。中東的石油和世界交通要沖地位,是這個地區的幸運,也是他們的不幸。
先說石油。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中,中東地區儲量占全球總量的61.5%;世界原油產量前三的國家,第一是沙特,第三是伊朗。而從一百多年前丘吉爾下令英國海軍全部以石油動力代替燃煤動力之後,石油就成了絕對意義上的戰略資源。
再說交通。亞歐非三大洲的陸路和重要航路,都從中東過;想想古代一個奧斯曼帝國就能阻斷中國和歐洲的貿易來往通道,想想為什么四大發明都得由阿拉伯人帶去歐洲,就明白它的戰略要沖地位了。
正是因為這樣的資源和區位,在過去的曆史中,任何需要國際貿易、爭霸世界的工業化大國,都會努力謀求這一地區的霸權。一戰時,英法為代表的歐洲列強,瓜分了奧斯曼帝國的遺產,將這一地區變成了犬牙交錯的格局;其後的美蘇爭霸,也是如此。而最近的中東動蕩,則起源於美國推行的“大中東民主計劃”,其本質,也是一種本土文明對外來勢力幹涉的反彈。
到目前為止,可以說,世界主要國家都去過中東了。直到今天的中東亂局,背後依然有美國、歐盟和俄羅斯的身影在博弈。那么,作為再次崛起於世界的大國,中國這一次去中東,會帶去什么?
三國
作為大國領導人,習近平首訪中東,為什么偏偏選了這三個國家?
答案是,在中東的版圖格局裏,除了以色列和土耳其,就屬這三個國家最重要了。
首先說說阿拉伯國家的領頭羊——埃及。對,就是埃及。
許多人印象中的阿拉伯國家,就是戴著頭巾喜歡賽駱駝的石油大亨們,可其實,阿拉伯國家的老大是埃及。別的不提,單單就是阿拉伯國家中最大的國際組織“阿盟”,其秘書長一職,除了1980年代一個短暫的時期外,都是埃及人出任的。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從奧斯曼帝國時代開始,即便被英國殖民,埃及仍開始了緩慢的近代化和現代化曆程。二戰後中東戰爭連綿不斷時,每一次埃及都是阿拉伯聯軍對抗以色列的中堅,甚至第二次中東戰爭還讓英法聯軍嚴重受挫。埃及當時的領導人納賽爾提出的“泛阿拉伯主義”和“阿拉伯社會主義”曾經頗有影響,敘利亞和也門還跟埃及搞過一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其次說沙特。
自從老薩自己把自己玩殘了後,沙特借著“海合會”老大和歐佩克盟主的地位,隱然坐上了阿拉伯國家中的二把交椅。自從當年開國太祖控制了麥加和麥地那兩個伊斯蘭文明最重要的聖城,沙特在伊斯蘭世界的精神方面影響力絕對是舉足輕重的。
最後說伊朗。雖然波斯時代的輝煌已然遠去,但今天的伊朗仍然是在大中東地區具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家。
伊朗可不僅有石油。想想看,在不受蘇聯待見、又被美國封鎖和制裁了30年之久的環境中,同時還跟伊拉克打了10年——即便如此,伊朗不光建立了一套完備的獨立工業體系,還有能力開發核計劃。這充分說明,伊朗的工業和教育文化基礎也相當不錯,完全具備作為我們未來全面合作夥伴的條件。
從地理位置上看,伊朗地處中東和中亞連接處,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同時,在海上,伊朗又扼守波斯灣這個戰略要地。這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地緣重要性,無需多言。
最後,作為伊斯蘭世界兩大派系之一的什葉派宗主,伊朗對於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毫不亞於沙特。隨著計劃中的中國伊朗鐵路建設成功,我們不單是在“一帶一路”的方向上走出去了重要一步,而且還為這條路向未來的遠方延伸鋪好了路基。
重要
中國為什么看重中東?
首先,當然是中國對石油這一戰略資源的依賴程度。從2003年到2014年,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從9100萬噸飆升到了3.08億噸;在2014年的進口來源中,沙特占了16%,伊朗占了9%——這還是已經分散了的。在過去十年中,這倆國家在中國進口原油中的占比,各自就曾達到20%、18%的比例。習近平今天在沙特的署名文章就說了,每進口6桶原油,就有一桶來自沙特。
同樣,這三個國家,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也在迅猛發展中。現在,中國已經差不多是這三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下面島叔做的三個圖就一目了然:
(注:三圖中,2009年都有下滑,始於美國的經濟危機影響顯而易見)
但也不僅僅是石油。中東國家普遍工業發展水平不高,有大量青壯年人口,與我們少有貿易摩擦,經濟互補性非常強。
比如跟沙特,我們的經貿關系就不僅僅是買油和買衣服鞋子那么簡單。沙特雖然土豪,可也有土豪的難處,偏偏我們正好還能幫上忙。沙特立國之本是石油工業,其他方面都是短板。為此,沙特將許多賣油賺來的錢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其他工業行業中,中國則正好面臨過剩產能需要轉移的局面。
現在,兩國在“產能合作”上初步實現了互利共贏。在沙特的中資企業多達160家,其業務覆蓋鐵路、房建、港口、電站、通訊等多個領域,承包工程的金額幾乎都是以30%以上的速度在漲。
又如伊朗。前天,伊朗剛剛用放棄核開發計劃,換取了聯合國解除對其持續多年的制裁;這意味著,一方面伊朗可以加大石油出口,成為我們能源安全戰略中又一個多樣化的來源國,另一方面,伊朗則必然要對遭受制裁多年導致已經落後的工業設備和基礎設施進行“補課”,這又是中國的新商機。
而埃及,經曆過阿拉伯之春的傷痛,政治和社會環境也剛剛穩定下來,正准備在經濟建設上重打鑼鼓再開張。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上述三國能夠成為中國倡議建立的“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就絕非偶然。
和平
已經有很多大國去過中東。他們留下的遺產中,有民族和國家的獨立,也有分治、分歧與戰火。現在的中國,能給中東帶去什么?
很顯然,中國不會帶著飛機大炮去,不會以推行自己價值觀為名、以提供機槍和炸彈為方式去,也不會以“世界警察”的姿態去。至於西方一會兒說“只顧賺錢不講是非和道義”,一會兒又說只會砸錢當冤大頭”,那就說唄。
其實,答案早就有了。1月14日的《人民日報》上,刊登了一個文件:《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這也是建國以來,中國首次對阿拉伯國家發布整體的政策框架。需要注意的是,伊朗不是阿拉伯國家。
這份文件明確提到,“阿拉伯國家已成為中國第一大原油供應方和第七大貿易夥伴。中國提出的中在 '一帶一路 '大框架下,構建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以核能、航天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口的 '1+2+3 ‘合作格局、加強產能合作等倡議得到阿拉伯國家積極響應”。同樣,對於非阿拉伯國家的其他中東國家,也不會偏離這一框架。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定位於“和平崛起”的中國,就是要用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方式,通過“戰略對接”,打破西方國際關系中傳統的新興大國用武力打破現有國際關系格局的魔咒,與中東實現共同發展。
從政治學的角度看來,持有“文明沖突”論的人士,針對中東困局提出的一個原因就是“中東未來有大量的青壯年,經濟發展遲滯,因此無所事事會被極端主義所蠱惑”;而中國顯然不這么看。
在《阿拉伯的勞倫斯》中,一戰時,勞倫斯就注意到,阿拉伯國家對於西方有種根深蒂固的宗教抵觸感;十字軍東征的陰影始終在他們的心中揮之不去。中國顯然沒有這方面的困擾。相反,中國曆來倡導的尊重當地人民的選擇和價值觀,和當地文明沒有沖突;中國提出的建設現代化工業體系、吸收當地勞動力的建議,為中東改善社會發展提供了幫助,也很難招致“對侵略者的仇恨”(個別如ISIS這種具有“反社會人格”的極端主義團夥另當別論)。
這也就是為什么中東一向認為,中國是一個中立和公正的夥伴——一直以來,中國都力求堅持客觀的態度、引導各方以政治對話和談判的方式,化解彼此分歧。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推行的貿易、和平,才是真正挖掉“極端主義”溫床的最有效手段。
一個經濟迅速發展,實現了國家間良性交流合作的地區很少有不穩定的。這一點,歐盟和東盟已經證明過了。
中國既然已經是世界大國了,世界人民都在盼望中國為中東和平做點什么,那么我們就該“當仁不讓”,負起一個大國應有的責任。但是,我們不會走前面被曆史證明是失敗的老路,即便是新路的成本可能比較高,我們也要趟出來。作為大國,這是中國對世界的責任,更是我們對曆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