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經濟觀察:解壓中國經濟的四大路徑

2016-01-20
来源:中國新聞網

  2015年中國經濟統計數據19日出爐。

  和以往相較,結構性指標全面優化。如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達到66.4%,比去年提高15.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0.5%,首次過半。

  民生指標進一步向好。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7.4%,跑贏GDP0.5個百分點;基尼系數為0.462,連續7年下降。

  總量指標相對遜色。如GDP同比增長6.9%,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實際增長12%,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7%,均創近年新低。

  結構性指標和民生指標持續改善,反映了中國決策層主動適應引領新常態的戰略取向和戰略部署。總量指標呈下行態勢,則反映了中國經濟目前面臨著較大壓力。

  一是經濟減速壓力。目前有效供給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共同影響乃至推動了經濟下行態勢。

  二是金融穩定壓力。股市大幅下跌,挫傷了投資者信心;人民幣快速貶值,導致資本外流。股市匯市交互作用,對金融秩序形成沖擊。

  三是企業經營壓力。PPI連續46個月下降,稅費、融資、物流、社會保險等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大批企業效益下滑、虧損面擴大,部分行業部分企業已經處于生死臨界點。

  四是失業率上升壓力。雖然目前就業數據相當不錯,但是隱性失業問題正受到越來越多關注,關于隱性失業顯性化的警示日益增多。

  五是外部看空壓力。世界經濟持續疲弱,短期內很難為中國經濟提供外部動力,同時中國經濟衰退論再次抬頭,制造了不少外部噪音。

  在五大壓力之下,觀望者有之,困惑者有之,悲觀者有之,信心十足者亦有之。

  從歷史上看,每一次成功轉型都是在壓力之下實現,每一次起飛的動力都是從壓力轉換而來。從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近幾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透露的政策信號來看,決策層對五大壓力的認識清醒且深刻,政策儲備充足且有效。

  總體來看,中國正在選擇的經濟解壓路徑主要有四條。

  第一條是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長期解壓。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在相當程度上來自于多年積累形成的過剩產能、高杠桿、高庫存、高成本,釜底抽薪的解壓辦法當然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要義正是要建立清除過剩產能、清理僵尸企業、清掉要素流動障礙的體制機制,這是對癥下藥的根本之策。

  第二條是靠需求側管理實現短期減壓。擴大有效需求,釋放消費潛力,增加有效投資,保持經濟運行在有效區間,才能避免經濟退潮后各類風險的“水落石出”。為此,加大地下管網、寬帶網絡、地鐵、電動車充電樁等與民生和消費關聯的投資,積極引導互聯網消費、服務消費、綠色消費,都是短期減輕經濟下行壓力的有效切入點和著力點。

  第三條是靠人力資本投資實現緩壓。經濟壓力積聚到一定程度總會向就業傳導,化解失業壓力宜疏不宜堵。堵的做法主要是把壓力傳導給企業,通過行政手段限制裁員減員,這種辦法顯然難以持續。疏的辦法從國際經驗來看,主要是開展大規模技能培訓,既可以為暫時找不到工作的摩擦性失業人員提供緩沖時間和空間,又可以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能人才儲備。對于今天的中國而言,疏的辦法無疑更有價值,不但有助于當前緩壓,也可以把今天的壓力轉換為未來的動力。

  第四條是靠大國騰挪空間實現分壓。大國的特點是“西方不亮東方亮”。轉型中的大國,區域在分化,行業在分化,企業在分化。大國的優勢在于,只要地區有亮點、行業有亮點,人就會不斷流動、資本就會不斷流動,壓力就不會積聚一點,就可以在流動、轉移中逐步弱化和分解。

  這四條路徑是中國決策層從經濟體制、宏觀政策、人力資本、市場空間進行的戰略布局,是在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結構調整節點、動力轉換節點之際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的重要舉措。

  看懂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大邏輯,看懂了新理念指引下的改革發展大布局,就可以更為深刻地理解2015年中國宏觀經濟數據的來之不易,更可以找尋到2016年以及未來更長時期內中國經濟的信心和希望。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