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古人过年无趣,那就大错特错了。1月28日,是苏东坡978岁的生日,来自全国的苏学专家,齐聚正在保护维修的三苏祠,共同缅怀这位伟人。
虽然三苏祠正在经历建祠以来最大的修缮,想在春节期间入祠,和三苏共度春节是不可能了。不过不用进馆,我们也能和苏东坡一起过年了。苏学专家介绍,苏东坡是个全才,不仅诗词文出众,也是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吃货”。像东坡肉、春鸠脍芹菜、特供酒等等,都是出自苏东坡之手。这些好酒好菜,给新年增添了很多年味。
苏大师的年味之肉
没有苏东坡?年夜饭要缺“东坡肉”
“吃货”一词现在大家并不陌生。其实吃货不仅仅指喜欢美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美食有一种特别的热爱,特指那些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若是你只懂“吃”,而不懂“品”。那你还算不上一枚高级“吃货”。
苏东坡可谓是“吃货鼻祖”了,作为高级吃货的他不仅爱吃,会品,而且喜欢发明创造。相传苏东坡发明改进的菜肴有“三十二味”,如今,一些菜肴还端上了年夜饭的餐桌。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学专家曾枣庄告诉记者,“东坡肉”的由来,源于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当时,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浚西湖,筑苏堤,工程闲时,东坡先生便命人制作“东坡肉”招待工人。工程完毕后,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东坡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此后,苏杭一带过年过节,招待客人便爱做一盘“东坡肉”。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东坡肉’起源于他被贬黄州时,如今黄州以北三十华里处的黄陂县(编者注:1999年时已改为黄陂区),当地百姓过年过节也有吃东坡肉的传统。为此东坡也写有《猪肉颂》一词。”曾枣庄说,“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过年过节确实因苏东坡而有了变化,这让我们的年过得更有韵味,更有年味。”
三苏祠博物馆内,如今还藏有明清古籍《东坡全集》,记载了有关东坡肉做法的打油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大师的年味之菜
妈妈的味道:“春鸠脍芹菜”
现在的东坡肉,味道香糯,酥烂可口,更偏“江浙菜系”。但在东坡先生新年菜单中还有一道地道川菜——春鸠脍芹菜。
苏东坡曾在其代表作之一的《东坡八首》中写道:“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写诗时,苏东坡左迁黄州任团练副史,没有实权,俸禄低微,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好在朋友替他向官府求来一块荒地,于是安之若素的苏东坡拖家带口地过起了陶渊明般的生活。开荒,取名东坡,盖草房子,取名雪堂。一日天寒大雪,苏东坡在自己菜地发现一寸嫩绿色的芹菜,于是他便想“这芹菜什么时候能长起来,好脍春鸠吃呢。”
三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刘小川说:“春鸠脍芹菜是苏东坡在家乡眉山时,母亲和妻子为他做过的一道菜,春鸠就是斑鸠,那时斑鸠没有现在这样精贵,吃的时间大概在过年后。”
取斑鸠胸脯肉,精切细丝,再切芹菜、姜丝、丁香干丝若干,用鸡蛋清拌好斑鸠丝,搁芡抓匀,锅中烧热茶油,将斑鸠丝投锅里炸散捞起,将芹菜、姜丝、丁香干丝清炒,八成熟时,复投入斑鸠丝,佐盐、胡椒粉、葱花合炒。芹菜的清香、鸠丝的鲜嫩外加家乡的辣味……难怪苏东坡念念不忘。
在黄州,苏东坡又用“楚蕲”代替“蜀芹”,将这道菜流传了出去。
苏大师的年味之酒酿酒大师酒量差?“新年特供”邀友人
如今过年,走亲访友互道问候,邀三两朋友举杯共饮是从古至今沿袭的风俗,在古代,这叫做“别岁”。苏东坡的一首别岁诗中写道:“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表示要与朋友“喝酒吃肉”,告别旧年的不如意。
苏东坡爱酒,但和爱饮酒的文人相比,他绝对是“轻量级选手”。曾枣庄教授曾这样描述东坡喝酒:“苏东坡最开始是饮少辄醉,到最后只能把盏玩乐了。”
虽然酒量不行,但这丝毫不影响苏东坡对酒的喜爱,他常常自酿佳酿,邀请朋友品尝。他曾以蜜酿酒,写以《蜜酒歌》揭秘“……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可是让苏东坡“自我感觉良好”的蜂蜜酒却让朋友尝过后腹泻不止,原因是“蜜水腐败者尔”(载于叶梦得《避暑录话》)。
虽然有一段酿酒“黑历史”,但这不影响苏东坡成为酿酒大师,刘小川告诉记者,东坡一生酿制成功的酒有十余种,他的《东坡酒经》里包含了制曲、用料、用曲等酿酒内容,“说他是酿酒大师,当之无愧。”
被贬儋州后,苏东坡曾在新年之际用天门冬酿制成功了天门冬酒,天门冬酒是一种绝佳保健酒,如今,海南一带常饮此酒,并把它作为过年过节的宴饮佳品。
每逢佳节?他总想起家乡眉山
新春时节,阖家团圆。21岁离家的苏东坡每到新春时节也会回忆起家乡和在家乡的轶事。
中国人都有踏青的习俗,踏青根据各地的习惯,时间从正月到清明不等。喜爱游玩的苏东坡当然不会放弃踏青这样的活动。
苏东坡在眉山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苏东坡在一生的旅程中,常常回忆童年,回忆眉山老家。他还常常与弟弟苏辙一起回忆,兄弟唱和之时,会忆起儿时在老家读书的情景,嬉戏的情景,亲人相处的情景。《和子由踏青》:“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苏东坡出生在眉山市区纱縠行,也就是现在三苏祠所在地,纱縠行古时是纺纱交易之地,那里的百姓几乎人人养蚕纺纱,苏东坡曾回忆养蚕人在新春时节的闲情逸致。苏东坡《和子由蚕市》回忆道:“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衣食苦艰,却偏好游乐,且不知还。千人耕种万人食,何其辛苦,却非得要有一春之闲。闲时,“共忘辛苦逐欣欢”,只说高兴,不提辛苦。刘小川说:“四川人向来热爱生活,苏东坡一生对生活充满热情,愿意享受生活,这当中一定有家乡对他的影响。”
地处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正是苏东坡出生、长大的地方,也是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模拟重建。现成为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加之连续受汶川大地震和芦山地震影响,2013年8月,三苏祠闭馆,开启了建祠以来最大规模的保护维修工程。
三苏祠3问三苏祠闭馆3年做了什么?
三苏祠保护维修工程是国家文物局“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文物保护维修重点工程,是眉山市委、市政府“文化立市”战略的重大项目,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工程自2013年8月1日启动以来,历时三年,投资近亿。项目涉及古建维修、环境整治、展陈改造、安防、消防、防雷等保护性设施建设、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等7个项目,是三苏祠有史以来规模最浩大、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维修。
三苏祠园林基建部主任林小平介绍,三苏祠16处古建筑,均出现不同程度糟腐,这次保护维修,对所有建筑糟腐的地方,都进行了修复。著名建筑“披风榭”出现倾斜,现在也已打牮拨正。园内绿化、水体等景观,均按照考证,完成了维修调整。
三苏祠维修保护过程中,还在苏东坡的书房来凤轩背后,新发现一口古井,目前已经实施打围保护。新发现带款的大清同治瓦片,并以此作为蓝本,仿制了40多万青瓦,用于重修。由于三苏祠古建筑较多,易招白蚁,本次修缮中还加大了对白蚁防治力度,“生擒”一只30岁蚁后。三苏祠保护维修工程为何历时3年?
不少市民都渴望在春节期间一睹久违的三苏祠风采。但1月27日,记者从三苏祠官方获悉,三苏祠尚不具备对外开放条件,开馆时间会及时向社会通告。其负责人还表示,文物保护维修多采用手工制作,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心血。
近3年过去,三苏祠的修缮工作为何还未完成?除了项目多、工程量大,三苏祠有关人员,还说明了其他主要原因。
一是程序规范。这次的保护维修项目是国家文物局灾后抢救保护维修的重点项目,从立项到资金批复,从设计到施工,都要严格按照程序逐级办理。这是对历史、对文化负责的表现。
二是文物保护维修要求高。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修缮的“四原”原则,做到最少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光是修缮古建筑所用的老木料,就花了半年多才收集齐。”三苏祠园林基建部主任林小平说,“建筑脊饰采用传统捶灰工艺(石灰过滤成浆后,与棉反复捶打而成),一个工人一天只能捶出一小坨,再上屋脊造型,再一点点修饰。”
三是建设要突出文化性。三苏祠文化底蕴深厚,文物价值极高,每一个需要维修的点位、需要梳理的植被、调整的景观,都必须考证历史依据和文化内涵,其调整修缮所需要的知识含量和工作量很大。
四是要突出传承性。三苏祠文物蕴含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需要仔细推敲、多方论证、精心修缮,才能将这些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五是工程工艺特殊。“文物保护维修,不像新建工程,全机械化施工。文物修缮工艺多采用手工制作,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心血。三苏祠的七个项目在不到3年内能全部完工,效率很高。”四川园冶古建设计院专家说,比如希腊帕特农神庙,修缮不断,工程时间超过数十年。
三苏祠负责人表示,目前,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和眉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多留遗产、少留遗憾”、“建精品工程,传千年经典”的目标和要求,三苏祠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争取早日竣工开馆。“再给一点时间,还您十分惊喜。重新开放时间,将待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及时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