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過後,“元宵晚會”也是不少觀眾期待的一台大戲。殊不知,古代也有隆重熱鬧的“元宵晚會”,而唐、宋時期的“元宵晚會”堪稱盛況空前,且與民同樂的程度也最高。
唐鄭處誨在《明皇雜錄》中多次提到了唐明皇執政時期官辦元宵晚會的盛景:開元二十四(公元736年),唐明皇在勤政樓城牆外加了一道圍牆後,便把各種慶典活動轉入宮內。其時,勤政樓前樓便成了觀禮台,樓下的廣場自然成為宮廷各種演出的露天大舞台。
“每正月望夜,又禦勤政樓,觀作樂。貴臣戚里官設看樓,夜闌,即遣宮女于樓前歌舞以娛之。”也就是說,唐玄宗的元宵晚會上,歌舞、雜技、魔術等應有盡有。表演的節目不僅有山車、旱船、尋橦、走索、丸劍、角抵等百戲,也有胡旋舞、柘枝舞、霓裳羽衣舞、白佇舞、龜茲樂、天竺樂等樂舞,還有坐在樂筵上操琵琶、笙、笛、箜篌、拍板等樂器吹拉彈唱的伴奏者……如此規模的晚會,不會遜色現代央視的“春晚”吧。
經濟繁榮的北宋就更重視元宵晚會了。惜墨如金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用千字介紹了當時開封“元宵晚會”的盛況。冬至後,開封府就搭起了大舞台,街道兩邊便上演開放型的“元宵晚會带妝彩排”:表演奇術異能的、歌舞百戲的,一片連一片,音樂聲、喝彩及吐槽聲響成一片,十多里外都能聽到。其中,倒吃冷淘的趙野人,吞鐵劍的張九哥,藥法傀儡的李外寧,口吐五色水、旋燒泥丸子的小健兒,表演雜劇、雜扮的大特落、灰藥和鄒遇、田地廣,彈琴的溫大頭、小曹,奏簫管的党千,吹鼓笛的楊文秀,燒煉藥方的孫四,表演作劇術的王十二,弄蟲蟻的劉百禽,築球的孟宣及說書的尹常等演藝界大腕等都悉數登場獻藝。還有賣藥賣卦的,表演各種猴戲的,以及魚跳刀門、追呼螻蟻及猜謎語的,奇技奇巧多種多樣,都能讓人耳目一新。
到了正月初七,宋朝的元宵晚會便漸近高潮。晚上燈山全部點亮,金光燦燦交相照耀,錦繡流彩輝映其間。面北都是用錦繡彩旗搭建成的山棚。橫向排列三道門,各有彩結金書大招牌,中間寫着“都門道”,左右兩邊寫着“左右禁衛之門”,上面一個大牌寫着“宣和與民同樂”。從燈山到宣德門樓的橫大街,大約百余丈,“用棘刺圍繞,謂之‘棘盆’,內設兩竿,高數十丈,以繒彩結束,紙糊百戲人物,懸于竿上,風動宛若飛仙。”
棘盆內設樂棚,差派禦前的樂人奏樂並演出雜戲,左右禁軍也于此表演百戲,觀看元宵晚會的皇帝座位安排在宣德樓上,都垂着黃邊的布帘子。兩個朵樓上各掛着一個大燈球,直徑一丈有余,里邊點燃着如椽子般大的蠟燭,布帘內也有樂隊奏樂。妃嬪及宮女的嬉笑聲,都傳到下面的城樓外。城樓下邊有一座用枋木壘成的露台,圍欄都用五彩錦繡鑲裹着。兩邊的禁軍士兵並排站立,身穿錦袍,頭戴幞頭,上面插着皇上賜的絹花,手執骨朵子,面對樂棚警戒。教坊司、軍樂隊和露台的優伶們,輪番演出各種節目。普通老百姓都在露台下面觀看演出,演員們還不時與觀眾互動,“時引萬姓山呼”。

古代元宵晚會不遜"春晚"
2016-02-19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