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22日電 今天是傳統的元宵節。從古至今,豐富多樣的民俗令人眼花繚亂。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吃元宵、猜燈謎之外,元宵節民俗還有划旱船、扭秧歌等很多豐富多彩的內容,“這個節日在唐代成為一個成熟的節日,講究的是全社會的參與,核心精神就是‘鬧’”。
至唐代成為成熟節日 核心精神是“鬧”
一般來說,元宵節亦即過去的上元節,從漢代起已有雛形,但真正成為一個成熟的節日則是在唐朝。高巍表示,在這之前,我們現在過的元宵節還只是叫做“正月十五”或者“元夕”,即春節過後的第一個月亮最圓、最亮的夜晚。
“唐朝時,中國文化發展達到一個高峰,在這個時候,元宵節燈會也出現了,就連皇帝也會參與其中。”高巍告訴中新網記者,當時皇宮里會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制作宮燈。
隨着農耕社會中,商業的進一步繁榮,商家們也開始主動參與進來,將觀燈、放煙花當作促銷手段,元宵節的各式習俗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豐富、完善、發展。高巍說,元宵節的精神核心就是“鬧”,“跟中國其他一些家庭性傳統節日不同,元宵節是全社會參與的,具有‘狂歡’性質”。
“從這個角度來說,元宵節是一個上至皇親國戚,下至販夫走卒甚至乞丐都可以參與的節日。其實,任何一個民俗節日的起源,一定是源于生產生活需要,很多相關傳說倒基本都是後來不斷豐富進去的。”高巍表示。
習俗:划旱船扭秧歌 古代大家閨秀亦可出門觀燈
正如高巍所說,過去在元宵節前後,人們縱情狂歡,歷年來衍生出不少頗具趣味性的習俗:文雅一些的有猜燈謎、觀燈會;熱鬧一些的有扭秧歌、划旱船,不一而足。高巍介紹,過去甚至有“縱偷”的說法,“倒不是鼓勵偷盜、危害社會,而是希望大家能無拘無束放開自己,愉悅身心,這與春天‘生發’的特點有關”。
“舊時,在元宵節晚上,大家閨秀們也可以走出房門觀燈,即使在禮教森嚴的宋朝依舊如此。”高巍說,宋朝的城市文化發展的更為繁榮,後世好多習俗基本都是在那時定型並延續下來。
“猜燈謎”也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習俗。高巍認為,過去老百姓猜的燈謎並不像後來那麼復雜,“不是現在一些文人那些加了好多典故之類的形式,否則如果普通百姓不能參與進去,這樣的習俗也不會延續至今”。
此外,在局部地區還有“迎紫姑”的習俗。高巍說,“紫姑”即廁神,有一種說法認為紫姑是後來被做成人彘並丟進廁所的戚夫人,“但這個習俗只在某些地區有,不是全民都會做的事情”。
“至于划旱船、扭秧歌,則是南北方‘通用’的元宵民俗,就是體現出一個‘鬧’字,才有喜慶氣氛。”高巍進一步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