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83

鳥巢投資35億奧運后空置 1年維護費近2億

2016-02-23
来源:澎湃新聞網

  火爆的歐洲足球聯賽(從圖中可見,聯賽使用專業足球場,而非標準田徑賽場,下文還會提到)

  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上)和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下)。這兩張圖的對比,是西方和中國在體育產業和體育場館使用上的一個縮影。

  中國體育場規模排行榜

  在著名體育學者易劍東看來,大型體育場館的運營,在中國已經成了一個無解的難題。

  2014年《中國體育產業藍皮書》中說,中國體育場館的現狀是“體育場館數量嚴重不足與長期閑置并存”,這顯然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中國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只有西方發達國家的1/15,而另一方面,許多大型體育場館長期閑置。

  “嚴重不足”與“長期閑置”,這看起來嚴重相悖的結論,與近年來風風火火的大規模體育場館建設熱潮,實在無法相提并論。“長期閑置”,似乎體育建筑基礎設施已“產能過剩”,而老百姓卻又切身感受到“健身場地稀缺”。

  很多媒體和老百姓也常常認為,大眾健身場地不足的罪魁禍首,就是大型體育場館利用率不高。

  2013年國家體育總局等八部門出臺了《關于加強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改革創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意見》,其中規定,中央財政將設立體育場館公共服務專項補助資金,地方財政也要安排相應資金,支持大型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大家似乎看到了希望:“這事兒不就解決了?”

  國內權威的體育場館運營專家、北京體育大學教授林顯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透露了悲觀的態度:

  “倡導大型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只是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的辦法。中國大型體育場館普遍存在的運營問題,不可能以場地用作全民健身的方式來解決,老百姓健身場地不足的問題也不可能靠開放大型體育場館來解決。”

  為什么會這樣?

  首先,中國大部分場館的興建,是為了舉辦大型體育競技賽事,本來沒太考慮大眾健身的需求。因此,這些大型場館往往是滿足大型田徑賽需求的標準體育場,而不是針對某一單項體育運動的專業場館,更不具備多樣性的運動健身的條件。

  2013年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目前現有的大型體育場館中,標準體育場(滿足大型田徑賽事的條件,但并非某類運動的專業場地,也不具備多樣性運動健身的條件)占據體育場館總數的63%,而標準體育場館中,每周吸引超過500人次健身的僅占53.2%。

  其次,大規模的體育建筑,除了在興建之初耗費大量資金人力投入之外,在未來漫長的使用周期中,維護運營成本的消耗更加驚人。大眾健身所能帶來的場館收益,真是“杯水車薪”。“鳥巢”的運營方,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愛慶在采訪中提到:“一年什么都不干,只要一開門,就要小1個億,水電氣熱、維護,加上固定資產折舊等費用,一年的支出就要1.9億多元”。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大型國有體育場館中,對外開放的僅僅占到35%,這就意味著花費納稅人大量資源的體育場館中,絕大部分普通人是無法享用的。

  難道大型體育場館,賽后就沒什么好辦法利用起來么?有沒有什么成功的案例可供學習呢?

  著名體育學者、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易劍東,2012年~2013年曾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考察了一年。

  “我離開紐約時,這座城市正準備上馬幾個大型體育場館工程,紐約的大型體育場館資源本來就很豐富,但仍舊不能滿足需求。我曾詳細了解了美國大型體育場館的經營收益來源,包括場館冠名權、賽事門票收入和賽事電視轉播權收入。美國的一些大型體育場館的冠名費一年能達到1億美元,舉辦體育比賽的年入場人次達到5000萬至7000萬人,還可以從總額動輒為數十億美元的職業賽事電視轉播權中分成,這些巨大的收入來源,是中國大型體育場館不可想象的。”

  保證美國大型體育場館盈利的關鍵,是發達的職業體育賽事體系和體育產業,這也是西方國家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的通行模式。

  “在歐美國家,體育產業占GDP的比重大約在2%~3%”,易劍東介紹說:“在美國,體育產業是第七大支柱產業,每年的產值是汽車產業的兩倍。”但目前中國體育產業占GDP比重只有0.55%(2010年數字),且7成以上是由體育用品制造業貢獻的。

  中國體育主管部門的工作重心是競技體育,競技體育又以奧運戰略和全運戰略為重中之重,體育主管部門所掌握的體育產業核心資源,自然首先要為這兩個戰略服務,這種狀況直到今天還沒有得到本質上的轉變。

  大型體育場館的運營,主要依靠成熟的職業體育賽事體系和發達的體育產業來支撐,目前在中國,無論是職業賽事體系還是體育產業,都十分稚嫩。成熟的體育產業需要時間,這顯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以中國最熱鬧的“中超”為例,深入看看體育產業與體育場館之間的關系:

  英超聯賽,使用的是專業足球場,場地與座席貼鄰,球員與觀眾之間近距離互動;

  中超聯賽,使用的是中國遍地開花的大型標準田徑賽場,觀眾與比賽場地之間被長長的跑道分割。這些球場在建造之初大多是為了各方面體育隊,或者是承辦省運會、全運會等綜合賽事才興建的。

  根據2015年的數據,中國目前僅有5座專業足球場,集中分布在上海、成都等地,盡管近年球市火爆,中國的足球俱樂部在國際轉會市場一擲千金,但中國大多俱樂部仍然都在使用標準體育場,而并非專業足球場。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在中超賽場上,像上圖顯示的座無虛席的情況,其實并不多見。大多數情況下上座率并不高。根據“世界足球網”2015年的數據,中國足球超級聯賽的場均上座人數為22580人。而我國大型體育場動輒五六萬人的容量,確實太過浪費。

  在這里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計算:2015年中超聯賽共有16支球隊,實行主客場制。每支球隊要踢38場比賽,賽季有30輪比賽,共計240場。這240場球賽最具觀眾規模的賽事,其實還填不滿一個大型場館一年的運營時間,而我們的體育場規模在45000人以上的,僅互聯網上不完全統計,就已接近40個。

  2013年國家體育總局等八部門出臺《關于加強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改革創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要求,今后將嚴格控制地方以舉辦大型賽會的名義新建大型體育場館的行為。

  規模、規模、規模!大型體育場館的誕生,自有其背后復雜的組織結構的內因,改變現狀也并非朝夕之功。但目前,我們至少可以從“規模”這一個較為簡單和清晰的角度,來判斷一個新建體育場館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體育場館賽后的改造再利用、為運營提供基礎條件,規模幾乎成為無法回避的因素,直接決定了賽后漫長的建筑生命周期中,場館是否具有靈活調整的能力,是否能以最少的初期投入,為未來的長期運營提供一個先決條件和優勢;

  讓我們以“鳥巢”為例,深入看看規模對運營的影響吧。

  “鳥巢”總建筑面積達到25.8萬平米,總投資高達35億元,固定坐席8萬個。為了它的設計和施工,可以說是傾國家之力,被稱為奧運中的頭號工程,是08奧運會最引人注目的標志性建筑。鳥巢天馬行空的造型和結構的確讓人眼前一亮,但對這個建筑的爭議,卻從未間斷。日本的著名建筑師川口衛先生認為:“鳥巢的結構相當于生物進化過程中的恐龍,巨大體量支撐的不過是自己本身的重量,成為非常沒有效率的構造物。”

  更令人遺憾的是,當奧運會結束之后,鳥巢等奧運場館都在為自身的生存苦苦掙扎,并非民眾不想利用,只是使用維護的成本太高,一用就虧本,自然這些場館也就只能空置了。

  《“鳥巢”的遺憾:國家體育場PPP項目融資模式案例分析》一文,以非常詳實的數據,罕見地為我們細致地描繪出,設計方、政府方與運營方的爭議和矛盾,同時,也生動地向我們展現了設計“貪大”和“追求形式的沖擊力”對后期運營可能產生的“綁架”:

  “在設計上,項目公司(運營方)被要求必須使用該設計(鳥巢方案)。這導致項目公司(運營方)在與設計聯合體談判時的弱勢地位,同時也導致了設計上對體育場賽后商業運營考慮的不足。……限制了項目公司對體育場商業化和高效率使用的最大化。”

  “奧運項目法人(運營方)招標在理論上應該是帶設計的,因為設計直接關系到未來項目的運營。面對一個設計不合理的場館,再好的運營也回天無術。……然而,國際體育場項目先行招標選定概念設計方案,即“鳥巢”方案,由于“鳥巢”方案估算造價大大高于資格預審和意向征集文件原30億的投資估算,且將來維護成本高,造成最終只有3個聯合體正式遞交了投標文件參加評審”

  “國家體育場設計、建造的理念和主題將使之成為中國最優秀的大型體育和演出設施,……盡管如此,國家體育場的最大競爭者,即工人體育場的投資已經收回,將一直具有低運營成本和低收費優勢。”

  “國家體育場的市場還是很小。只有政府和私營企業的非營利性大型活動才更有可能在國家體育場舉辦。而且,由于可閉合頂蓋設計的取消,國家體育場的品牌度和獨一性大為降低,之前預計的全天候商演無法實現。根據預測,每年可能只有16個大型活動。”

  “國家體育場項目的投融資只考慮到了有利于建設速度性和對奧運會的服務性而對賽后的運營未作出合理的規劃以及相應的風險控制,最終導致賽后運營的重大失誤,不得不說這是鳥巢的一大憾事。”

  “倫敦碗”

  鳥巢的運營困境,在2012奧運主場館“倫敦碗”建成后,就更加令人感到尷尬。

  “倫敦碗”對資源的高效利用是屬于重量級的,比其它體育場減用了75%的鋼材。其所使用的低碳混凝土來源于工業廢料,較一般水泥含碳量低了40%。在奧運結束后“倫敦碗”拆除5.5 萬個臨時座位,僅留下田徑場和底層的2.5萬個座位。2016年英超聯賽西漢姆聯隊承租“倫敦碗”為主場,租期99年。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季元振教授撰文《不怕不識貨 就怕貨比貨— 小議"鳥巢"與"倫敦碗"》,專門將兩個建筑的設計理念進行了對比:

  “倫敦碗”主設計師本·維克里有著精辟的看法,他說:“中英兩國的設計哲學很不相同,‘倫敦碗’將縮小2/3,我們一點都不沮喪,反而很興奮。…… 倫敦碗是比鳥巢更聰明的建筑。……倫敦碗不是那種以壯觀的外形取勝的體育場。”

  倫敦碗的簡陋造型,似乎還不及我國省級體育中心的氣派,立面上唯一起到裝飾的織物帶,直到開幕前最后一天,還在爭論要不要花錢掛上去。

  為什么我們的體育場館建設,總是“貪大”、“單一”、而又“經營不善”?季元振先生的文章,難能可貴地,深入地挖掘了這背后的深層次的文化心態:

  很多人以為,經濟上的入不敷出,是經營問題,從建筑設計角度來看,“鳥巢”的形象還是很漂亮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這就是建筑藝術的創新。但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設計得到了世界各國建筑界的諸多批評。這是為什么呢?許多人想不明白。現在“倫敦碗”建成了,真相已經大白!

  英國人設計建筑,是把建筑作為倫敦經濟發展的一個部分去設計的,他們思考問題是從歷史的角度,是從倫敦的未來出發的。他們認為一切“虛名”都毫無意義。他們不以建筑的雄偉和壯觀為美,他們不認為建筑是“面子”。他們把巧妙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看得最為重要,他們認為這就是建筑師的“聰明之處”,這種“聰明”也就是建筑師的“藝術”,這種“藝術”反映在他掌控功能、空間、技術、經濟和形式的綜合素質上。

  中國體育場館的運營困境,源于長期以來中國體育產業的積貧積弱,以及在場館建設缺乏真正科學理性的綜合策劃和可行性研究,場館與真正的使用需求脫節,與城市生活、產業發展脫節。體育場館建設最求“標志性”的虛榮心態,導致規模攀比、外觀造型凌駕于功能之上,忽略實際用途和使用者的感受,才造成了如今的困境。

  長久以來的體育場館建設經驗,需要被重新審視和質疑。在經濟新常態下,設計理念將面臨全面的更新。有市場需求針對性“小規模”的專業場館、更適應靈活可變的賽后利用和改造、更強的開放性,或許才是未來的體育場館應該有的特征。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對辦好北京冬奧會作出重要指示:“要充分考慮賽事需求和賽后利用,努力打造場館建設精品工程,不搞重復建設,力戒奢華浪費。”

  真的要落實這一句簡單的要求,體育場館建設者與設計者,要做出怎樣的思維更新和工作方式的轉變?又有多少全新領域的基本狀況和知識經驗(城市、產業、投資、市場……)需要被潛心研究和領悟?在政府、社會投資、體育產業、設計行業等多方的組織分工中,又有多少新的協作模式需要重新構建?

  在即將啟動2022年北京冬奧會場館建設之際,回首2008年奧運會后的體育場館建設的經驗教訓,我們將站在新的歷史契機之中——虛榮盲目與科學理性、思維慣性與破局履新,是否有勇氣與能力去做出選擇?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