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郭少棠回歸 文商結合 落地文化

2016-03-14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新亞文商書院院長郭少棠教授作為上世紀70年代初新亞書院的畢業生,跟隨唐君毅、牟宗三、王德昭等醉心中國文化復興的老師學習,經過近40多年的努力,最近終於回歸到1982年在他們啟發之下建立的新亞文商書院。郭教授為什麼要參與這一所已被遺忘的書院,嘗試把它復興起來呢?郭教授近日做客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半月譚,向大家道出在目前中國文化復興的探索歷程中,香港一些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新亞書院前世今生
 
  新亞書院創立於1949年,為已故錢穆先生及一群來自內地之學者,在極艱難窮困的環境中所創辦,其目的在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采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東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
  新亞書院的前身是亞洲文商專科夜校。1949年10月10日正式開學,當時并無固定校舍,只租用九龍偉晴街華南中學三課室在夜間上課,校長是錢穆先生。由於每晚上課只有3小時,所以課程都是一些共同必修科。計有錢先生的中國通史、唐君毅先生的哲學概論、張丕介先生的經濟學、崔書琴先生的政治學等。除了偉晴街的教室外,又在附近炮臺街租用一層樓作為學生宿舍,錢先生亦在這宿舍內住宿。
 
  1950年3月改組并易名為新亞書院,增設商學、農學、新聞社會三系,其后因未能自設農場及校舍不敷應用,停辦農學及新聞社會兩系。開學兩個月后,王岳峰先生因經濟困難而中斷資助,新亞陷入經濟危機。於是,創校諸先生四出募捐,又勤於撰稿,賺取稿費補助書院,苦苦撐持。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由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組成。新亞成為成員書院,1973年遷入沙田馬料水的香港中文大學。
  身體力行倡導博雅教育
 
  1968年-1972年間,郭少棠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研習歷史、哲學。郭少棠表示,那時候他的老師們,在歷史、哲學、文學等方面,都曾經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危機與未來做出過深刻的思考。郭教授離開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到美國唸書的時候,他的恩師唐君毅先生曾經從香港寫信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給郭教授鼓勵。
 
  「1977年我回到香港中文大學以后,經過27年的工作,我自己用很多不同的方法,希望把新亞書院的精神去實現起來。之后我受香港浸會大學的委任,在珠海建立香港和內地第一家合作辦學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把香港的課程管理學位以及國際的一種經驗帶到珠海。」郭教授說。
 
  在UIC任職期間,郭教授在實踐中踐行全人教育理念的探索,身體力行的倡導博雅教育,也用博愛去推動著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種身心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發展一種豐富的健康人性。目前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博雅教育都有了很大發展,也出現了專門的博雅教育教學機構。
 
  到2012年,郭教授開始思考,如何把新亞書院遺留下來的新亞文商書院重新建起。郭教授表示,所謂文商,就是要把文化跟經濟商業結合,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地,要和當代社會建立起關系。郭教授坦言,自己非常希望把中國文化,無論是文學歷史、哲學藝術、音樂等結合起來融合在生活中間:「文化一定要有生命力,在生活中體現出來,如果沒有這個體現而只是在書本的話,那麼圖書館、博物館的東西是沒有意義的。」
 
  落實中國文化在港復興
 
  郭教授談到,中國文化的復興要面對很多的挑戰,他本人亦思考如何做一些普及性的文化課程來影響香港社會。「如何落實中國文化在香港的復興,尤其是在香港經濟發展的路。最近幾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國文化跟經濟、管理結合的方法,不斷思考、觀察。目前在內地已經有上市企業開始用儒家思想及中國文化去建構企業文化。」
 
  郭教授表示,面對急速變化的時代,需要以開放的心靈、包容的態度,讓教育與生活及生命融合,鼓勵學習提升生命的質素,最終使生命得而影響生命。
 
  郭少棠,當下杰出的教育家、學者、文學家。他是國際著名的歷史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曾就讀於新亞書院,師從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和唐君毅等著名學者,在取得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學位后,獲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獎學金,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修讀并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雙重主修中國近代及歐洲文化史。他曾任「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常務副校長,深受學生愛戴。目前致力於推動香港國際教育發展基金會的發展,積極探索中國書院文化復興之路與博雅教育推廣等問題。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