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2日电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高晓松作词作曲、许巍主唱的新单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3月18日凌晨一经发布,立刻就火了。不少文艺青年在网络上分享心情,表示听到第一句歌词就“泪流满面”,是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怀”深深打动了他们。
正方:被“诗和远方”撩动的泪水
早在2011年,高晓松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就已经火过一遍了。这句出自高晓松母亲的“金句”,曾被文艺青年和段子手、营销号广为传播。而让许巍唱出这首歌,更直观地把听者带回到校园民谣的黄金年代。
事实也正如此。在网上随手一搜,就能发现许多关于因听了这首歌而流泪的文章。只不过泪点并不一样,有人只是说哭了,有人说听到第四句就潸然泪下,还有人听第一句就泪流满面。
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的旋律、歌词的确能够给人一种朗朗上口的、熟悉的感觉。但对于为这首歌“泪流满面”的人来说,旋律、歌词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怀。
高晓松作词作曲,许巍演唱,使《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具备了一种情怀效应。自出道以来,许巍的作品一直比较有品质,再加上声音的特质,总是有一种让人温暖的力量,产生了一批固定的铁杆粉丝。高晓松则是文艺青年的集大成者,他代表着校园民谣的全盛时期,代表着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他的歌伴随着很多人的青春一起成长。
在这首歌里,诗和远方等代表性的“文艺词汇”,是众多音乐人青睐的字眼,也是让人催人泪下的法宝。在生活节奏较快的今天,众多“文青”沉浸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柴米油盐的烟火中,诗和远方无疑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反方:不被接受的“鸡汤”歌词
与此同时,不喜欢这首歌的人也不在少数。对于那些泪流满面的人,网上就有文章针锋相对地将标题定为“许巍&高晓松的新歌,我听了4句,就赶紧关了”。
显然,这类评论并不认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中有情怀,相反他们认为这首歌,尤其是歌词过于“鸡汤”。
媒体人杨时旸就摆出了一副要为许巍立传的架势,写下了一篇梳理其音乐历程的、名为《鸡汤歌手许巍远不如汪峰来的职业》的乐评。
在这篇乐评的最后,杨时旸写道:“许巍选择和高晓松合作的这首歌确实是一次精准的营销。他们把这锅鸡汤的火候与口味调整到了许巍最醇熟的那个时刻,终于脱离漫天神佛,回归人间励志。这其实就是许巍能抵达的最远的境界,一个标准的治愈系鸡汤熬制者,即便他本人或许无意如此”。
相应的,也有人把这样的歌词概括为“把诗等同于远方,然后将眼前等同于苟且,并对立起来”。
在这些人看来,诗和远方遥不可及,或者是因远方太过虚幻而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他们宁愿相信现实,也不愿干了这碗“鸡汤”。
还有网友根据歌词开始造句:“生活就是漫长的眼前的苟且,加上短暂的诗与远方。”“生活不止诗和远方的田野,还有眼前的苟且。”
思考:谨防“情怀”被玩坏
卖手机的都在讲情怀。情怀在这个年代为什么会被频繁消费?因为忙碌的人们,已经很少有时间去讲情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谨防“情怀”被玩坏,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一个自制雕花发簪扯出一个祖辈的爱情故事,当一个小白领写一封辞职信成为了骄傲的代名词,“情怀”这个词就难免不被同“陈词滥调”等量齐观。情怀本应是时间的积淀,是阅历的浓缩,时至今日,却已俨然变成营销的噱头,更多时候,很难与高贵相提并论。
回到歌曲本身,讲求情怀本无可厚非。从《青春无悔》到《蓝莲花》,关于青春,关于远方,高晓松和许巍们讲述了很多动人的故事。情怀本无错,甚至于情怀就是文艺青年们生活中锦上添的那朵花,有时也会是在他们的困境中送来的那块炭。
但“情怀”并非多多益善的东西,空有情怀而无其他更是枉然。当“情怀”产品线的产品沿着自我重复的道路一直往下走,当大众的情怀被过度消费,任何产品也就没了市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