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書航
北京時間今天淩晨,穀歌一年一度的開發者大會I/O又來了。會前傳言說,穀歌有可能會借助國內某個搜索引擎的幫助,而使它的搜索結果曲線進入中國。不過這種美好的幻想僅僅停留了不到一個晚上,然後隨著大會的各項議程公開而消散。
本次I/O大會最主要的焦點,是穀歌人工智能產品的進化。穀歌將語音助手Google Now更名為Google Assistant也就是“穀歌助手”,同時又複活了原先的聊天工具GoogleTalk,將其獨立為一個文字聊天軟件Allo和一個視頻聊天軟件Duo,在Allo當中可以和各種機器人進行交流,也同時將穀歌助手植入其中。穀歌還推出了一個有形體現助手的硬件產品——Google Home,這個終端可以作為家中各種智能設備的中樞,而原先這一厚望是人們寄托在穀歌重金收購的恒溫器Nest上面。不知道Google Home是否凝聚了Nest團隊的努力。
在傳統的Android系統方面,新一代AndroidN將會在今年夏天正式發布。新系統對於虛擬現實的支持比以往更全面,同時如選用穀歌原生的生態系統,也會有包括CNN,國內如網易遊戲等多家廠商對其提供內容支持。可以看出,在虛擬現實這方面,穀歌正在竭盡全力避免重蹈在智能手機時代系統碎片化,體驗無法自己掌控的覆轍。但是能否奏效,還是得謹慎觀望。
所以,本次大會的重點,毫無疑問是人工智能,以及其背後的技術核心——機器學習。穀歌首席執行官皮查伊也在演講當中直截了當地指出,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是穀歌未來10年的重點。
語音助手正開始擺脫“玩偶”的刻板印象
我們都知道,國內外都希望通過將商家和媒體植入即時消息工具,來方便我們的生活。但是國內外選擇的道路卻不一樣。微信很早就已經占據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它選擇了簡單方式:把公眾號作為商家或媒體同個人溝通的方法。用戶在號碼的內部像是操作選單一樣去進行操作,甚至用HTML5搭建一個微縮的Web App,相當於複制了70年代開始引入美國的電話自動應答系統,人們接受難度低,易上手,作為功能而言比bot成熟。
反觀海外,特別是在今年年初的時候,Facebook為首的一堆國外企業都宣布要推出機器人(bot),強調用自然語言進行交互。如果人們不滿意,他們就把工程師人力瘋狂的投入改進識別自然語言結果和作出反應上面。不過截止目前上市的產品中,機器人基本還是只能支持幾種固定的語法,如果稍微改變一下問題的格式和語句,他們就會陷入混亂。所以從產品方面評判,號稱用自然語言交互的bot目前還是一個不成熟的產品,它跟公眾號之間的體驗差距,就像命令行和圖形用戶界面的差距那么大。
不過當技術都在這方面發展,人力都在這方面集結的時候,這也標志著bot們和其他人工智能,很有可能會加速進入下一階段,也就是從像Siri那種單純的玩物,邁進人們真的可以用自然語言無拘無束的交互,並且期待他給出答案的時代。如前所述,bot是一個把簡單問題複雜化的選擇,但是bot如果能在實戰中得到檢驗,必然有助於發展。
而現在所有的助手都將變成前車之鑒——如果他們不更改商標名出現的話,想要扭轉在人們心中“玩偶”的形象已經非常困難了。這種刻板印象的深淺,是與它誕生初期的智能程度掛鉤的。比如說,穀歌的Google Now就中規中距,存在感比較低。而微軟的小娜和小冰在誕生之初的智能就要高很多。調戲小冰,並且有些情況下把它當成真人的人,現在是越來越多的。而蘋果Siri就比較慘,在推出的時候智能度就比較低,當人們發現它不夠智能的時候,Siri就淪為了調戲的對象。也許,這也就是為什么穀歌要換一個名字Google Assistant再推出新的AI助手。也許,等到穀歌助手隨著新版Android系統推向市場的時候,人們會發現它的智能程度確實比前身Now要高一大截——要真那樣的話就好了。
巨頭都加入遊戲了,但是蘋果有掉隊的危險
正如剛才所說,當語音助手從單純的“玩偶”,向著更深刻理解語義邁進的過程已經開始,玩家當中不僅包括微軟和穀歌,也包括Facebook和亞馬遜等,但是蘋果在其中有掉隊的危險。
微軟的小娜和小冰的進展已經為人所知,包括在中國誕生的機器人小冰,是幾個跨國姐妹當中智商最高的一個。在中國,小冰受到了比較寬容的對待,沒有因為種族歧視等禁區而立刻被撤下,而是經過了大規模,高強度的人類試驗。穀歌的進展在這次大會上已經表露無遺。而Facebook把bot概念引入了自己的聊天工具,並且開始探索信息流當中的機器學習功能,比如標記照片中出現的物體,方便盲人用戶。至於亞馬遜則另辟蹊徑,語音助手實體硬件化的產物Echo銷量出乎意料的非常不錯,以至於這一次穀歌發布Google Home就有人說是對標Echo的產品。
只有蘋果——不僅Siri在整體技術上偏於落後,自發布之初iOS曆經多個版本,未見明顯改善,更雪上加霜的是Siri的創始團隊現在已經悉數出走,其中有一部分人在離開蘋果之後,創造了一個更能識別語義和上下文的語音助手Viv,這使得蘋果在這場大戰當中,目前來看真的處於下風。
國內呢?
在國內,號稱正在研究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並且有數據和實物支持的公司——很遺憾,是百度這個最近被千夫所指的公司。百度在自己的網頁搜索當中推出了小度機器人,然後也有這個機器人的實體版本,目前在一些科研場所當中試點推廣。可能中國和日本這些東亞文化圈,會比較期待一個具有人形或者動物形的玩具,用語音跟人交流的同時被賦予人格,這跟Echo以及Home這種無生命的圓柱子是兩相對比的。但不管怎樣,從人工智能這件事情上來看,包括百度研究院聘請了吳恩達並且他還一直非常滿意自己在百度的工作,種種跡象可能都表明,就算我們再不願意接受,百度在人工智能這方面,也可以說是最像微軟、穀歌等巨頭的中國企業。
阿裏前一段時間宣布推出人工智能產品“小Ai”(讀作“小愛”),並且稱成功預測了我是歌手比賽的結果,還放出話來希望和圍棋機器人AlphaGo再來一局。但是除了幾個新聞稿之外,目前我們尚不能得到這款人工智能在實際應用的更多數據。其他廠商暫時還沒有拿出來說的,包括騰訊,目前並沒有很明顯的看出騰訊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方面發力。長袖善舞的樂視目前也沒有在人工智能概念上炒作,賈老板的主要精力還用在搭建生態方面,可能人工智能方面更多要依靠美國的汽車合作夥伴法拉第未來。
在Siri出現之後,一些對標的語音助手產品,包括出門問問,雲知聲等開始湧現,讓語音助手成為國產手機的標配功能。從語音輸入起家的科大訊飛則是另外一條道路。各家都在擬合Siri的產品體驗,但是就像我剛才說的一樣,Siri本身是一個“玩偶”一樣的產品,國內同類產品至少目前來看,也沒有逃脫被束之高閣的命運。我覺得,這不能僅僅用國內用戶習慣不同來解釋,還得說我們上市的產品不夠好。
改變已經在發生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是一體兩面,未來潛力的高低,取決於數據積累和算法改進的進展。因此,是否擁有一個足夠支撐改進算法的數據庫,可能是幾大巨頭未來競爭的關鍵所在。
微軟將智能助手小娜推向了所有的Windows 10用戶,雖然在所有用戶當中啟用的比率不高,但是因為本身基數太大,所以絕對數量不可小覷。每天,這些真正在使用助手的用戶,都在為微軟貢獻著寶貴的經驗,而在中國情緒機器人的成功,也為將此經驗複制到日本和美國樹立了一點信心。
穀歌的語音搜索目前主要部署在Android手機以及電視,車載等平台。從這一次的大會上可以看出,穀歌希望把助手更有型的嵌入生活,並且向人們標示它的存在,而不是隱藏功能。這可能說明他們對自己的技術有了更多的自信,現在需要的是更大的曝光。另外,諸如Facebook和亞馬遜等等的推廣渠道也在之前有過論述。
至於蘋果方面,他們可能需要在接下來的Apple Watch更新當中,進一步的強化語音交互,而弱化那些3d Touch以及滾珠等用手進行交互的手段,使用這種方式來強化人們對Siri的應用,以及改變她“弱智”的印象。蘋果也有可能通過傳聞當中的蘋果汽車產品來推動人工智能進步。但是從目前來看,上述實現的可能性還都比較渺茫。
在中國廠商方面,百度跟微軟類似,擁有海量的數據積累,而且這些數據的絕大部分都是由搜索字符串來構成,數據的質量比較高。阿裏收購了UC瀏覽器及其他一系列消費產品,推出神馬搜索,並且入股了優酷土豆,從理論上來說也擁有一定的數據積累,但是相對就比較分散。要想把它們整合在一起使用,成為人工智能的語料庫,還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如果阿裏的小Ai真實存在,也可能是以阿裏雲的計算能力為主。未來阿裏的人工智能,更加適合應用在支付寶、口碑等產品,在風控,本地服務方面,語音助手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雖然其他廠商,包括騰訊並沒有對外直接推廣,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在偷偷研發,不過既然沒有放出聲音,說明可能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
經過一段時間的疲勞轟炸,人工智能概念已經成為各大科技媒體的座上賓,是一個跟大概4到5年前“移動互聯網”出現頻率差不多一樣高的概念。但是人工智能,包括語音助手等等,現在對於消費者的體驗還比較初級,在人們不斷地觀看未來出現在媒體報道上的時候,他們在生活當中的感受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這可能會讓一些人沒有耐心。
但是我對此有足夠的理由樂觀,因為改變正是在人們不經意的時候發生的。當人們都習慣了改變的時候,改變就會在不經意間發生。我們提高了對人工智能的期許——這就意味著我們原先期待的其實已經實現,人工智能的進步其實早已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