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31年后勞森伯格重返北京 主展《四分之一英里畫作》

2016-06-13
来源:京華時報

  “哦!藝術原來可以這么做”,這是勞森伯格于1985年給當時中國藝術界帶來的啟示。31年后,勞森伯格再次來京。6月11日,勞森伯格在中國的大型藝術展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簡稱UCCA)開幕,主展一件長達305米的巨作《四分之一英里畫作》。這可以看作是勞森伯格一件自傳性的作品。據悉,展覽將持續至8月21日。

  關于展覽

  17年來首展《四分之一英里畫作》

  本次展覽以《四分之一英里畫作》為主。策展人大衛·懷特告訴記者,該作上一次展出得追溯至1999年,“在麻省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后便一直放在倉庫,這是17年來第一次面向公眾”。

  《四分之一英里畫作》創作歷程橫跨17年(1981年—1998年),由190個部分組成,長度達305米,幾乎覆蓋了勞森伯格創作生涯的全部重要主題,如白色繪畫、混合體、紙板箱、過剩等系列。勞森伯格生前曾表示,他希望不知道這件作品何時能完成,“我沒打算停下來。我喜歡這種不受控制的持續創作的狀態”。

  在大衛看來,《四分之一英里畫作》可視為勞森伯格的一件自傳性作品,“觀眾能夠從中看到勞森伯格早期創作的痕跡,也能看到他之后創作的趨勢”。

  此外,展覽還呈現了1982年勞森伯格來中國時拍攝的一些彩色照片和文獻資料。這些罕見的照片即為勞森伯格30米長的卷軸式攝影作品《中國夏宮》——1985年舉辦于北京的“勞森伯格作品國際巡回展”中的重要作品。

  除了UCCA的展覽外,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均會在年底呈現勞森伯格回顧展。

  策展人講述

  勞森伯格不吝嗇與周邊人交流

  大衛·懷特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便與勞森伯格一起工作,一直到勞森伯格去世。不過,“1985年的那次中國之行,我沒有參加”。

  在一起工作時,“我每隔兩三天會去一趟工作室”。在大衛眼里,勞森伯格是一個精力充沛、對周邊人非常熱情的藝術家,“我們也會被他感染到。勞森伯格本人非常優秀,他一直保持開放的心態,不吝嗇與周邊人交流,他也希望周邊人參與到他的藝術創作中來”。大衛透露,只要勞森伯格在工作室,“電視就會一直開著,邊工作邊了解外面發生了什么”。

  他做菜像是在創作作品

  如果將勞森伯格的創作風格比作一道菜的話,那東北的“亂燉”可謂再合適不過了。他的作品內容與形式已經突破了繪畫和雕塑、裝置之間的界限。

  事實上,勞森伯格確實會做菜,與大衛聯合策劃此次展覽的蘇珊·戴維斯曾于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勞森伯格工作室。她表示,“他的確是一位偉大的廚師。他做菜的時候,就像是在創作藝術作品,不停地往鍋里加東西”。蘇珊覺得勞森伯格做飯時的狀態,“就像是在創作,他從來不會按照食譜進行”。

  藝術家回憶

  讓我們知道藝術可以這么做

  討論中國當代藝術,1985年在中國美術館呈現的“勞森伯格作品國際巡回展”是不可繞過的一個大展。盡管當時的展覽僅三周,觀展人數卻達到了30萬人次。大部分當時的年輕藝術家都有從各地趕來北京觀看勞森伯格展覽的經歷,不少人直接受到勞森伯格創作理念的影響。

  回憶31年前的那場展事,藝術家王音依然記得當時的盛況,他那會兒還是一名在校學生。“他是一個讓我們記憶深刻的藝術家,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有著非常深的印記,他已經變成了某種戰后藝術的經典范例”。在王音看來,對當時的中國藝術界來說,“勞森伯格帶來的最大驚奇是,‘哦!藝術可以這么做’”。

  如今已是北大教授的朱青生,曾在1985年帶著學生去看展覽。“劉曉東、方力鈞、展望等都是我的學生。我把他們帶到展廳里邊上課邊看作品”。在朱青生看來,“當時勞森伯格把怎么做展覽、藝術家怎么面對藝術,都完整地呈現在大家面前”。他認為,“作為藝術家,應該尋找到對藝術的解釋,而不是創造一件藝術作品,這就是勞森伯格對中國藝術的意義之所在”。

  延伸思考

  31年后,依然有人覺得是垃圾

  31年后,勞森伯格“重返”北京。“這個展覽會啟示我們,這31年中國當代藝術是怎么走過來的。”王音從藝術家的角度如是說。

  遺憾的是,大眾對勞森伯格的藝術、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觀。朱青生在展覽開幕前在北大舉行的“誰是勞森伯格”的講座上直言:“當年,勞森伯格展覽時,不少藝術圈人士和普通觀眾會說‘那是一堆垃圾’。31年過去了,如果讓北大全體師生投票決定勞森伯格的展覽是否能在北大展出,最終的結果不會樂觀。”

  不過,蘇珊·戴維斯覺得觀眾看不懂沒關系,她會用勞森伯格的方法告訴大家,“不要走開,再看一次,再看一次,記住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回到生活當中,看看這個作品如何影響你”。在她看來,“看到以后有所反應和想法的過程,是我們發現事物、理解事物的過程”。

  >>藝術家簡介

  羅伯特·勞森伯格(1925年—2008年)生于得克薩斯州阿瑟港。從美國海軍退役后,他在1947年于密蘇里州堪薩斯城藝術學院接受藝術教育。他與約翰·凱奇、默斯·坎寧安等許多藝術家展開合作。勞森伯格憑借開放的藝術理念,使用廢棄的家常物件、商業產品、建筑廢棄物、印刷品奏出視覺的和諧與雜音。1954年,他開始著手被其稱為“混合繪畫”的系列創作。1964年,“混合繪畫”系列與絲網繪畫系列(1962年—1964年)代表美國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贏得繪畫類國際大獎,代表作有《床》《夏日暴雨》《賭注》《四分之一英里畫作》等。

  記者易小燕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