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1

英伦脱E 财爷称本港已留足资金应对震荡

2016-06-25
来源:香港商報

  “财爷”曾俊华称已留足资金应对震荡。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庄海源、郑达伟报道:受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影响,港股昨天一改前4天的上升,掉头下挫(相关报道刊A9)。而港元汇率和利率市场保持稳定,人民币离岸市场运作持续正常,没有出现大幅波动。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表示,英国退出欧盟对香港造成的直接影响不会太大,而且港府已就事件作出各方准备,并已预留足够资金,有信心应付不同情况。

  英脱欧对港直接影响不大

  曾俊华说,英国占香港贸易比例只得1.5%,英国退出欧盟对香港造成的直接影响不会太大;但对600家在港有业务的英国企业会有间接影响。

  曾俊华指出,香港金融体系成熟稳健,流动性依然充足,能确保金融交易有序进行,亦有能力抵御外围带来的波动。英国公投前,本港监管机构已做好应对准备,亦提醒金融机构做好风险管理及进行压力测试。他说,环球市场及汇市正发生剧烈波动,当局将密切留意市况及汇市,而本港昨日市场交易有序进行,港元汇价及息率稳定,显示市场能抵御系统性风险。他并提到,英国与欧盟将进行长期谈判,这一过程将令经济长期陷入不确定性环境,英国经济或因此陷入衰退,并波及其他欧盟成员国,使得欧洲复苏增添变数。

  金管局称有能力抵御市场震荡

  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则指出,英国脱欧公投结果与市场估计存在落差,导致金融市场出现较大反应。他重申,本港银行体系具高度流动性,金融制度稳健,有能力抵御市场可能出现的震荡;而在联系汇率下,港元表现相对稳定,资金进出正常,多少被市场视为有避险成分。

  陈德霖又指,现时外汇基金在英国投资规模较小,且大多属中长线投资,故短期波动对投资组合影响有限,但长远仍要视乎英国与欧盟的谈判结果,包括贸易、旅游及专业注册等方面,故难言公投结果属好属坏。当局已经采取防御措施,减少风险。

  港交所:港伦运作无直接影响

  对於英国脱欧,港交所(388)相信这一结果不会对旗下的香港市场或伦敦金属交易所的运作有直接影响,并表示香港市场会继续正常运作。

  伦敦金属交易所方面表示,对其系统和市场保持正常运作有信心,并确保市场在短、中和长期维持公平有序运作。伦敦金属交易所暂时无法评论可能出现的法例或政策改变,未来情况仍有待相关当局发出指引。

  英伦脱E 卡相卸甲

  【香港商报网讯】在一场历史性的全民公投之后,英国要与欧盟(EuropeanUnion)分道扬镳。当地时间24日上午,举世瞩目的英国「脱欧」公投计票结果揭晓,其中51.89%的投票者赞成脱离欧盟,而赞成「留欧」的投票者占48.11%,英国脱离欧盟已成定局。至此,英国成为首个投票脱离欧盟的国家。英国首相卡梅伦当日亦宣布,将於今年10月辞任。分析普遍认为,英国「脱欧」不仅对欧洲一体化造成沉重打击,英国经济政策、欧洲移民政策、福利政策等等也将有剧变,更会为全球金融、股票及外汇巿场带来不明朗因素。(尚有「英国脱欧」专题报道刊A3-A5)投票率为1992年后最高

  英国脱欧公投从当地时间23日早上7点开始投票,直至晚上10点投票结束,各选区随即开始计票。24日凌晨0点30分左右,第一个计票点公布结果,留欧派大胜,英镑应声上涨,英镑对美元一度升至接近1比1.50。但随后剧情反转,在第五个计票点公布结果之后,脱欧派反超,并在随后逐步扩大领先优势。截至24日早晨6点,虽然仍有8个选区尚未完成计票,但支持脱欧的选票已超过50%,英国脱欧已成定局。

  本次公投共设有382个计票点,从各地区计票结果来看,苏格兰、北爱尔兰地区支持「留欧」的投票者比例更多,而在威尔士地区及英格兰北部工业区更多人选择「脱欧」。据英国媒体报道称,此次公投投票率为71.8%,约3000万人参与投票,这是自1992年英国大选以来的最高投票率。

  卡梅伦豪赌失败 10月卸任

  公投结果公布后,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发表声明称,英国需要一个新的首相来引领国家走向新的方向。他表示将在未来几周至几个月,继续努力「稳定这艘大船」,但在新的形势下,他不再适合担任「船长」。卡梅伦表示,他将担任首相至10月。他此前曾呼吁全国民众投票支持英国留在欧盟,警告脱欧将带来经济和安全方面的后果。

  英国於1973年加入欧盟,43年之后,成为第一个决定退出欧盟的成员国。「脱欧」派一直主张,欧盟保障域内人员的自由流动,但这造成英国接收的来自其他欧盟成员国的移民骤增,导致本国居民就业空间受挤压,社会保障费用承受压力。受欧盟相关规定的束缚,英国在政策方面的自由度越来越小。「脱欧」派打出了「夺回主权」的口号,呼吁民众为脱离欧盟投下一票。相较之下,「留欧」派最初在造势运动中占有优势,但据认为,因为态度摇摆不定的选民对移民问题心怀不满,并对欧盟缺乏信任,最终这一部分重要票源倒向了「脱欧」派。

  英伦选择政治上「孤悬海外」

  英国「脱欧」,被认为是政治豪赌的失败。新华国际时评分析认为,从投票情况来看,导致英国公投结果「脱欧」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英格兰北部工业区最终大多投票「脱欧」。这些地区长期经济不振,成为英国工业的「生锈」地带,当地的萧条与伦敦大城市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最终上演「草根」对精英的「起义」。二是那些本来以为投票率较高的「留欧」地区,如苏格兰地区,最终投票率不高,专家认为主要也是经济原因所致。

  分析称,从卡梅伦今年2月宣布举行公投以来,历经4个月的激烈争辩与持续纠结,英国人最终选择了放弃欧盟,英伦三岛不仅是在地理上,从此更是在政治上使自己「孤悬海外」。

  分析认为,英国最终「脱欧」,是在后危机时代,英国「疑欧」情绪极度发酵的结果,是全球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全球化「退潮」的写照。英国最终「脱欧」,是对「公投」初衷的极大讽刺,检验出这种西方引以为傲的民主形式根本经不起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极右主义的影响。

  分析指,英国最终「脱欧」,显示卡梅伦政治豪赌的失败,不仅将引发英国政坛的大地震,更可能引发欧盟国家「疑欧」情绪上升,是否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值得后续观察。

英国与欧盟

  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对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政策,虽然支持欧洲联合,但不愿意直接参与。

  1948年,英国提出「三环外交」构想,将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作为英国外交的重要三环,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西欧6国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7年3月,6国正式签署《罗马条约》,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诞生。

  1959年11月,英国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六国签订「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形成7国「小自由贸易区」,对抗欧洲一体化进程。该联盟终因市场狭小、组织松散而解散。

  上世纪60年代,英国三度申请加入欧共体,但在1963年和1967年两度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1969年12月,欧共体6国决定同英国展开谈判,并於1972年1月达成协定。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欧洲大陆经济遭受重创,英国经济也受到严重拖累,刺激英国国内疑欧情绪抬头。1975年6月,英国就是否继续留欧举行公投,最终67.2%的民众选择留欧。

  1984年,英国时任首相戴卓尔夫人以英国获得的补贴最少为由,争取到欧盟同意英国从其每年向欧盟共同预算缴付的款项中得到部分返还。此外,英国在欧盟内的「特殊地位」还体现在,英国迄今没有加入《申根协定》和欧元区。

  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英国国内疑欧力量再度上升。

  2013年1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表达了英国对遭到欧债危机拖累的不满,以及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损害英国利益的担忧。同年3月,卡梅伦宣布要推动「欧盟改革」,并根据英欧谈判结果发动公投。

  2014年5月,英国重要的脱欧推手——英国独立党成为欧洲议会中英国的第一大党。在该党的推动下,英国内的脱欧力量剧增。

  2016年2月,英国与各成员国经过艰苦谈判,最终就欧盟改革达成协定。协议同意英国在欧盟中享有「特殊地位」。卡梅伦随后宣布,将於6月23日举行全民公投,决定英国是否留在欧盟。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