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實習記者 余蕊均
互相依存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一定要比較的話,孰輕孰重?吳軍的回答是“人”。
6月24日,豐元資本創始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吳軍帶著他的投資理念第二次來到成都,參加2016中國·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投資最重要的是投“人”,而不是投“項目”,因為一流的創業人才可以把二流的項目做成一流。
那么,什么樣的創業者能吸引投資人?吳軍爽快地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投資項目不如投資“人”
“一流的人,可以把二流的公司做成一流,但反過來,一個二流的人,一定會把一流的公司和項目,做成二流甚至三流。”24日,在被問到“影響投資的關鍵因素”時,吳軍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在他看來,投資最重要的是投“人”,而不是投項目。
吳軍解釋說,事實上,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創業者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在風投考察時,他們會更注重考察“人”,但對于“人”的考察恰恰又是最困難的部分。所以,他們早期在國內的投資,往往都集中在最后一輪的項目上,因為這個項目的長期表現是看得見的,所以很容易考察。
但是,市場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比如,很多大公司的財報,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對于第二年收入的預測有一半都是不準的,這并不是說公司故意弄錯或預測水平不高,為什么會錯呢?就是因為有很多不可預期的因素。所以,大公司尚且如此,更何況小公司?
站在投資人的角度來說,吳軍表示,當你看到的投資計劃書和項目公司在做的事成了兩回事,“人”就變得非常重要。而他能不能在七八次的生死抉擇中成功存活下來,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能力的。
那么,在吳軍眼中,什么樣的人更能夠吸引投資者的青睞呢?
“首先,誠信非常重要,這與風投成功的可能性息息相關;其次是創業團隊的互補性,這并不是說技術大牛和商業資源多的人湊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最終,則是運氣,有的人創業很多次都不成功,可能這人真的不適合創業。”
在被問到“下一個風口是什么”時,吳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無法憑空給出答案”。他介紹,一個風險投資人大概每年會接觸上千名創業者,然后再根據自己的經驗對信息進行過濾,所以,準確地說,投資人不是做預測,而是做判斷。
就目前而言,吳軍認為,經濟越往后發展,未來做“連接”的或許會變得比實體經濟更重要,“比如Uber、Airbnb,他們都不擁有實體,但有連接,發展得很好。”所以,吳軍表示,連接比擁有更重要,這是未來擋不住的一個趨勢。
從0到1 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事實上,吳軍現在的名片上雖然只明確了“硅谷風險投資人”,但其“隱藏”的科學家身份對創業者來說同樣具有吸引力和指導意義。
公開報道顯示,吳軍2002年進入Google工作,不久后和同事一起開創了網絡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領域,并因此獲得Google工程獎。2012年,他加盟騰訊,出任負責搜索業務的副總裁,并擔任國家重大專項“新一代搜索引擎和瀏覽器”項目的總負責人。同時,他的《浪潮之巔》被稱為IT人非讀不可的書。
或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科學背景,投資人吳軍對單純商業模式的改進并不是太看好,“還是希望有堅實的技術基礎。”
不過,對于有觀點認為“Copy to china”模式不利于創新創業”的說法,吳軍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他的“不平”。
在他看來,現在一些人對中國的創業者頗有微詞,認為原創性、創新性不夠,“我覺得這雖然不能叫不公平,但是給他們的壓力太大了。”吳軍解釋說,今天非常火爆的AR/VR,其實都是20年前美國大學里研究得熱火朝天的技術,而差不多10年前,中國的大學才開始加大力度搞科研,“如果按20年的滯后時間來算,我相信10年之后中國也將有非常多原創性的技術,大家不要著急。”
吳軍還談到,原創性的“從0到1”和復制性的“從1到N”并沒有必然的高低之分,“比如說,真正完成青霉素制藥的,恰恰是‘從1到N’,此前,英國人弗萊明雖然在實驗中發現了青霉素,完成了‘從0到1’這個過程,但過了10年都沒有進展,說明光有這件事情是沒有用的。”
“‘從0到1’只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已,和我們的創新,我們的產業可能甚至沒有半點關系。”吳軍指出。
對于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火爆,吳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不管現在成立幾百家影業公司,最終都將根據市場運作規律,合并或是淘汰,“像中國這么大的國家,最后可能留下十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