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对于洪灾,我们还是感动得太早

2016-07-08
来源:凤凰论

   作者:凤凰网评论部

  尽管水患在淮河与长江流域已然成灾,但2016的洪峰也许仍未过去。然而在媒体之上,一些拙劣的煽情早已按捺不住,比如“泥水馒头”舆论事件。

  在此之前,认证名为“X视新闻”的微博写道,“大雨滂沱里,他们(抗洪官兵)不穿雨衣;为了运沙袋,他们浑身是泥,里处湿透;六十斤的沙袋,他们每人扛三百个,来回六百趟;混着泥水的矿泉水和几个馒头,就是他们日常的伙食……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抗洪抢险的战士们。致敬!”微博还配了数张浑身泥水的抗洪官兵图片。

  这则微博迅速引爆网络,一时感天动地,但也引起争议不断。网民质疑,都什么年代了,抗洪还要靠肩挑背扛?事实是,江苏宜兴杨巷救灾现场,因为被传出“雨水就馒头”、官兵饮食得不到保障的消息,当地镇政府专门发表声明,指出该镇全力保障物质供应,各个抢险点盒饭都是无上限提供。

  当然不是所有让人感动的事情都是虚假的杜撰,拙劣的煽情。奋战在抗洪抢险最危险地带的官兵,以血肉之躯构筑堤坝,挡住洪流,令人动容。不止解放军官兵,更多的社会群体的人士同样出现在抗洪一线,正像新华社报道所说的那样,“一群逆水而行、救护百姓的抢险救灾人员在洪水中留下了令人感动的身影。”

  许多血肉之躯的守护,很多的感动。检索洪灾严重的武汉媒体一周的情况看,“生产感动,表达信心”基本是一些官方媒体关于这场洪灾的普遍口径。不得不说,在呈现正能量并以此动员社会方面,媒体一向居功至伟。而如果真的只有感动才能够体现守望相助,那么这样的感动我们接受。但问题在于——杜撰感动的拙劣不说也罢——对于这场灾害,媒体除了营造感动,还能提供什么?

  抢险者的确是抢险战场上的主角,值得关切。但是别忘了,这更是一场真实的洪灾,仍处于洪灾肆虐区域的群众,因分洪而不得举家迁移的人民,才更是洪灾的主角。对于他们而言,感动不是必需品。而这些群众的生存状况到底怎样,他们在遭遇什么,有什么需要,他们试图对外界讲述什么?所有这些信息,在所检索的媒体上,鲜有涉及。

  灾害还是持续,公众希望知道得更多,而不想只是盲目感动。如果连那些处于灾区的父老乡亲的关键信息都无法得知,则我们的感动,是不是太早?更何况,各种分析表明,目前一些地方遭遇的洪灾,很可能不是今年惟一的一场,甚至很难说是最严重的一场。在这种情形下,有什么必要迫不及待地制造感动?

  感动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对于这样一个灾害频仍的国度而言,过多廉价的感动提供只会让人陷于麻木与不齿。事实上,公众也早已走出了不由分说、动辄感动泪落的情感“初级阶段”。以湖北洪灾为例,不论是对于“武汉投资130亿治排水,一天下15个东湖都不怕”的转发,还是对发生在新洲举水凤凰西堤溃烂伤口上的水利腐败案,其实都是来自公众自发的追问。对于公众而言,他们也许可以被感动,但他们已经不愿意被廉价的感动所绑架,而且更希望知道灾害的原因以及真相,更希望知道群众是不是本可以免于洪灾,官兵们是不是本可不必付出血肉之躯的代价。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有关质疑没能得到答复之前,仅仅只是提供“感动”,不仅太早,而且廉价。而在这场武汉水患的舆情事件中,尤其让人不解的是,随着公众舆论质疑声起,来自武汉方面却出现了一些对抗性回应,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要是再问130亿,小心武汉人民抄家伙!”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出自当地一名宣传官员之口。真不知道,这让人如何感动得起来?

  这场洪灾,我们还是感动得太早。真正的感动,不需要刻意布署。过早的制造感动,很难说不是对于灾害背后问题的有意回避,对抗灾严峻形势的模糊。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