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英脱欧加剧反全球化逆流 中国扛重任正当其时

2016-07-15
来源:香港商报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过去20年的潮流和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其中欧盟是全球化的典范之一,英国脱欧公投后,造成维系多年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受阻甚至可能导致欧盟解体,一时间,全球化退潮与逆全球勃兴甚嚣尘上。事实上,自金融危机以来,贸易及投资的保护主义日益盛行,民粹主义泛滥,极端派政党势力不断扩大,民众普遍对政府和既得利益者强烈不满,反全球化思潮风起云涌,英国脱欧只是让人们更加审慎地面对这一事实。有专家表示,目前全球化正处於调整阶段,由美国主导的这一轮全球化没有解决资本在全球的均衡分配问题,导致国与国、国家内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引起民众普遍不满。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和进取的行动,来应对全球化被不断削弱的新形势。香港商报记者 张幸

  逆全球化思潮泛起

  全球化被定义为商品、人和资金在各国之间的自由流动,通常被看做不可逆的潮流,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全面深度调整阶段,金融危机前全球盛行的市场至上主义、自由与开放主义、放松监管与鼓励自由竞争等理念发生了显着变化,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思维定式」开始有所松动。

  全球贸易增长不佳

  据IMF的测算,全球经济仍然未能走出危机,全球丢失了1.5%的潜在增长水平和能力。而在危机前通常是GDP增速的一倍的全球贸易增长率已经连续3年低於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并且从2010年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以来,全球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一直无法突破3%。进入2015年来,全球贸易增长放缓更加严重,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最新报告,自去年1月以来,全球贸易增长已经完全消失了,而商品贸易量停滞不前。而今年4月份全球出口和进口依然低於2015年1月水平,并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几无波动。由危机催生的贸易保护主义余波不断,贸易摩擦与贸易壁垒也在增多。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近一段时期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包括一些G20成员在内的发达国家尤为严重,从去年10月中旬到今年5月中旬,二十国集团经济体共采取了145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月均近21项,大大高於前一监测期间的月均17项,出台贸易限制措施的速度达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反倾销措施占全球贸易限制措施的绝大部分。

  政治势力介入反全球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陈抗表示,虽然近年来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关税壁垒,但诸如「反倾销」诉讼等非关税壁垒却屡见不鲜。此外,不少国家中反对接纳新移民已成为主流民意,有的还为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设立更高的门槛。限制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强资本管制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美国已经开始实施「外国账户纳税法令」,经合国家也在加强对跨国资本流动和避税活动的管制。一些国家也开始推行制造业回流政策,这势必影响这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接受本报采访的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孙兴杰认为,从这些现象来看,说全球化进程停滞甚至有逆全球化趋向不无道理。事实上,从1999年的世贸组织会议有如此多的民众进行抗议,到很多与全球化相关的会议都出现不少人上街游行表示反对,说明反全球化的思潮一直都存在,只是现在反全球化的思潮由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民主主义带领,已经获得了政治上的影响力,开始影响各国的政策,这是新的现象,英国脱欧公投和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受到民众普遍支持的偏好孤立与保护主义的特朗普就是例子。

  红利不均阻碍全球化

  目前的全球化主要以发达国家的资本「跨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和后发国家的劳动力「偷渡」到发达世界寻找更高待遇工作的双向流动为主要特徵。毋庸置疑,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从整体上提升了人们的福利,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这些年来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民众也享受到了相对低廉的来自新兴市场的商品和服务。然而,全球化并不是全球意义上均衡推进的,其红利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全球化在创造了赢家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输家。从国与国来看,发达国家无疑占据了全球化好处的多数,发展中国家虽然从参与全球化中获得了不少的益处,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在扩大。

  全球化加剧贫富差距

  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工业化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4%,即后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2014年,这一比例降低为1.7%,即后者为前者的57倍。而从国家内部来看,全球化收益的分布也是相当不平衡的。有分析人士表示,全球化是全球财富的再分配,有先天条件的富人都从中取得了很大利益,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言,他们还能够成功说服本国政府,以全球税收竞争的名义为他们的利润和高收入减税。而中低层人民却因为移民的涌入加大了就业竞争力,并且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国家企业迁移带来大批失业人员。孙兴杰指出,全球化的停滞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冷战后「一级多强」秩序正在瓦解,由美国单级霸权主导的全球化模式出现了问题,即目前的全球化虽然实现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但没有解决资本在全球分配的问题,资本在各国之间分配是不均等的,在国家内部之间的分配也是不平衡的。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和法国巴黎发生的「黑夜站立」,都凸显社会「1%与99%」的贫富阶层严重对立。

  「目前的全球化解决了效率的问题,但并没解决公平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当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后,每个国家都在关注如何分蛋糕保护好自己的那一份,而不是研究如何继续将蛋糕做大,包括全球化的得利者,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孙兴杰说,这反过来导致各国内部赞同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者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全球化3.0进入盘整阶段

  从近代历史来看,全球化已经经历了三波浪潮,分别是全球化1.0即大航海时代、全球化2.0即英国和英镑时代、全球化3.0即美国和美元时代。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在大航海时代后,全球化迎来了1.0时代,将美洲纳入了全球化范畴,大洋洲也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力量部署。在这个阶段最后,英国在海上战争中击退了西班牙,在经济上超越了荷兰,成为全球化2.0的开端,此后,英国主导世界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这是2.0时代的重大进展。全球化3.0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美国吸取了英国的经验教训,在二战后,无论从货币、投资、贸易还是军事,都做到了明显的力量积累,以获得全球顶端的地位。

  「反全球化」现象将长期存在

  在经历了三波全球化浪潮后,如今全球化的遭遇的各种阻碍和困难是否会让全球发展逆向而行?孙兴杰指出,逆全球化一旦成为主流,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又将来临,各个国家将会更加关注在贸易上对自己的保护,民族主义也会随之兴起,全球统一的市场会四分五裂,各国农业、贸易、金融等领域也会分裂。

  「目前的全球化需要进行调整,正处在盘整阶段,未来全球化是否会倒退走下坡路,或会出现新的全球化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毕竟全球化带来的市场化给每个国家都带来了很大好处。」孙兴杰说,现在认为逆全球化不会实现只是精英政治的反映,他们试图说服民众接受全球化,但主流精英与民众所想越来越脱节,缺少底层民意的支持,民众开始出现「反主流精英」倾向。英国脱欧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支持拥抱欧盟的首相卡梅伦因公投脱欧而辞职,英国民众用投票决定了自己国家的去处。虽然目前支持全球化的主流精英还在执政台上,但假如民众们始终保持全球化负面的影响,未来全球化的走势很难言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王军认为,从发展趋势看,「反全球化」现象将长期存在,但各种力量将出现分化和重组,其前景是否乐观也并不明朗。有一点确定的是,尽管全球化遇到了挫折和挑战,但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治理」,无疑是有助於实现人类的和平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的,是有助於改善全体民众的福祉水平的。那种认为必须摆脱全球化、走民族主义道路的观点,是行不通的,把已日益全球化的经济与社会倒退回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坚持全球化符合中国利益

  可以说,全球化造就了增长意义上的「中国奇迹」,数据显示,自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2007年和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按汇率计算)连续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据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在上述背景下,大约从2005年起,中国崛起以及所谓的「中国模式」之说日益风靡全球,「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成为了国际社会和中国精英阶层的高度共识。孙兴杰认为,逆全球化的思潮对中国弊大於利,中国其实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者之一,中国包括东亚的发展都已经嵌入到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秩序中,中国这30多年来的崛起就是因为融入了全球化的过程。

  「比起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联系与依赖更深,中国还是需要靠外向经济来拉动经济增长,因此逆全球思潮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挑战。」孙兴杰说,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中国也不希望逆全球化。

  逆全球化不利资本引入

  陈抗亦持相同观点,他表示,全球化逆转对新加坡和中国这些在全球化进程中受益良多的亚洲国家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如果去全球化对自由贸易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亚洲国家的出口市场势必会萎缩,直接投资是另一个可能受影响的领域。在中国开放之前,外资主要受到接受外资国家的限制,即使是日本和韩国,都没有像中国那样张开双臂拥抱外资,全球化严重逆转后,对外资的限制可能主要来自资本输出国。孙兴杰表示,目前的全球化处於一种国际制度转型过程,必然会出现混乱的情况。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不应该陷入鸽派与鹰派之争,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扛起自由贸易的大旗,不单单要在第三世界国家乃至全球提供公共产品,还要打造如亚投行这样真正能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多边机制。这是中国能为全球做出的最大贡献,并且是符合中国利益的。

  引领全球化乃中国责任

  有分析认为,由西方世界兴起的「逆全球化」意味其已经无力单独引领全球化,新一轮的全球化的动力将会更多地来自於新兴国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或将承担起全球化4.0的引领责任,并且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在欧亚大陆更多国家落地生根,这一趋势会不断加速。CCG联席主席、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表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就是完成全球化过程的最后一段,因为新疆以西、东欧以东是目前世界上最不全球化的地方。

  对内改善落后体制对外寻求国际合作

  孙兴杰认为,每一轮全球化都需要一个大国去支撑,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未来可能会由中国提出一种新的全球化理念,但目前中国还不足以支撑起新的全球化。因为新的全球化必然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自由贸易理念,这些都是中国目前无法提供的,当下中国刚刚完成了工业化,还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以中国目前的经济韧性以及能量,还达不到像美国工业、贸易、金融的实力。目前美国还是经济的引领者,特别是最近两年美国的实力不断复苏,欧盟、金砖国家发展衰退的情况下。

  「在全球化停滞的阶段,中国应该做的贡献是补上全球化当中的漏洞,而不是马上打造出一套由中国主导的全球化,也很难说中国实行的亚投行、一带一路等政策是为了主导全球化,因为这些政策都还在原有的全球化框架之下,并没有推倒重来。」孙兴杰说,以亚投行为例,它并没有想取代亚行的意图,目前也只是进行一些常规性的业务项目,成为一种常规的金融合作平台。亚投行建立的重要一点是美国国会批准了IMF投票改革方案,中国实际上通过亚投行的建立达成了竞争求合作的意图,实现了IMF改革。那麽面对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博弈,中国应该如何作为?王军认为,中国理性的战略和策略应当是:对内,尽力改善不适应时代潮流的体制机制,在考虑自身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尽可能将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成本降至最低。对外,积极广泛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沟通,尽可能降低全球化游戏规则中不平等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与各国一道,探寻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重新为全球化赋予新的生命与活力。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