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一座城市的生命记忆

2016-07-28
来源:中新社

  作者钱钢在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中写到:本书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被记忆;而被突然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迎来40周年,中新社记者再次走进这座涅 重生的凤凰城,寻找城市记忆的记录者,感受他们心中的“不能忘却”。

  在步入耄耋之年的常青看来,7月28日是唐山的祭日,也是重生的日子。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这座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瞬间变成废墟。从部队转业的常青从废墟中扒出相机,开始用镜头聚焦震後唐山。

  老人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合格的记录者——他的照片中几乎没有一张遇难者。他哽咽地说,当时雨後废墟下“流出的雨水都是红色的”,他按不下快门……从百年老矿开滦集团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区曹妃甸,从抗震纪念碑广场到唐山世园会……40年间,常青用两万张照片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涅 。

  他还用4张以抗震纪念碑为背景、以震後10年为节点的照片,串起了城市记忆:第一张里有简易房,寓意重生的唐山刚站起来,百废待兴;第二张有花房,是唐山走出了地震,正奔小康;第三张有朝霞,是飞速发展的唐山,前景美好;第四张有巨龙风筝,象徵转型後的唐山正走向世界,实现腾飞。

  常青感慨:作为“震漏”,忠实记录城市是对24万遇难同胞的祭奠,希望照片能让那段历史更清晰,背後的抗震精神让未来人们前行更有力。

  震後很长一段时间,轮椅上的姚翠芹仍然无法走出阴影。她和常青一样,曾经也是一名军人。

  地震,让她成了这座城市遗留下的3817名截瘫者中的一员。那时她忍痛向恋人提出分手,“一点点儿活”。

  目睹癌症患者离去前顽强生活的经历,让她重新“以人活着的姿态面对生”,至今已出版4本地震内容相关散文集。书中她写道:“‘七·二八’既是我的蒙难日,又是我的再生日。”

  花甲之年的姚翠芹告诉记者,地震给了唐山人特殊的记忆和精神。如今,倒下的唐山早已站了起来,这份记忆和精神也不应被遗忘。

  她坚持写书,就是希望以地震幸存者身份,给城市留下些有用的记忆。

  已经离世的抗震英雄李玉林,仍会被市民时常提起。震後他与工友飞车进京,成了把灾情驰报中南海的第一人。他回来才得知,父母等14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

  他的妻子孟庆芬说,这成了李玉林一生中的痛,每一次提及地震他都会心痛、流泪。

  地震後的前30年,李玉林到各地做地震报告983场次,宣传唐山抗震精神。妻子回忆道:他活着时经常说,时间或许会淡忘历史,精神却能书写永 。

  谈及地震带来的痛苦,从事教育工作的赵以松说,这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因为那份记忆“实在太痛苦”,有时他甚至想忘记,却无法忘记。

  地震中,新买的立柜让他的家人幸免于难,而居住的40人大院祗剩下了16人。他说,灾难面前所凝聚成的抗震精神,也成了他们那个时代人特有的记忆。

  地震30周年时,赵以松重拾画笔,主动“走进”那段痛苦记忆,用画画方式讲述抗震救灾历史。

  他坦言,创作过程很痛苦,有时画着画着就哭了。也曾想放弃,後来听到一些年轻人对此并不是很了解,“硬”坚持了下来。

  如今,用94张连环画连起的唐山抗震记忆早已合集出版,最後一张画旁,赵以松写道:今天,我手捧鲜花来到纪念碑前,聊尽慎终追远的悼念之忱。

  28日清晨,许多唐山市民自发来到抗震纪念碑广场祭奠。镌刻的碑文记载下那段悲痛历史: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24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16万多人顿成伤残……碑文主要撰写者戴连第说,文章不仅是悼念亲人的祭文,更是在悼念所有地震中罹难的唐山“亲人”。40年了,人们应该淡忘伤痛,留存精神。

  如碑文所书:自1979年,唐山建设全面展开……今日唐山,如劫後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

  从2004年起,唐山经济总量一直高居河北11地市之首。“90後”唐山籍大学生么心悦深刻感受着唐山的飞速发展,她很多同学的家里富了,私家车也多了。

  今年,么心悦等11名唐山籍大学生对地震亲历者们的生活进行了调研。她说,唐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让人震撼,她们要记住、传承,用精神激励前行。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