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樹龍 王先
滴滴收購Uber中國,牽動了Uber中國近800名員工的心。
目前,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有兩個——加盟滴滴或者自願離職。加盟滴滴的,將獲得6個月基本月薪+6個月股票價值的合並現金獎勵,即刻離職的,可獲得3個月月薪+3個月股票獎勵。
只從離職補償的角度看,Uber是十分厚道的。但聯想到這曾是一家充滿理想主義光環、吸引無數年輕人為之奮鬥的企業,只談錢似乎彌補不了員工們情感上的挫敗感。
在滴滴和Uber中國的合並消息宣布後,網易科技采訪了Uber中國區的三位(前、現)員工,他們分別從自身角度講述了對Uber的印象和與Uber的故事。
因為Uber員工已經接到禁止接受媒體采訪的指示,為了保護他們的隱私,我們在文中均采用了化名。
“從來沒覺得自己輸給過滴滴”
網易科技記者聯系上A時,他正在去往上海的動車上,與他同行的還有十幾位同事。在過去一年裏,這十幾個人並肩作戰,為Uber中國每周4000萬訂單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現在,他們仍然站在一起,但不再激情迸發,沉默和擔憂主宰著眼前的氛圍,彼此都在等待到達上海的那一刻。
“華中區所有員工都要前往上海開會。”A說,他隱約知道,開會要探討的會是這支團隊的下一步去留和補償問題。除此之外,關於滴滴和Uber中國合並,他們知道的和別人一樣多。
8月1日上午,A聽到了滴滴與Uber中國合並的消息,當時團隊成員覺得“沒那么嚴重”,他們甚至幻想——“如果保留獨立運營還能接受”。但下午6點,Uber創始人TK在北京召開遠程視頻會議,會上說明了滴滴和Uber中國的合並細節。“那個時候才知道,自己將有可能和身邊的同事分開。選擇權交給我們:要么成為滴滴員工,要么各奔東西。”
和眾多其他同事一樣,A也在第一時間發朋友圈表達了對Uber這家企業的感情:“Keep Calm and Uber on ”,他說:“我從來沒有這么熱愛過一家公司。”
A所在的城市團隊有十幾位全職員工,大家相互擁抱,合影留念,A當時心裏想的是——“不知道以後還能不能找到像Uber一樣的公司。”
A加入Uber不久,但自我感覺融入團隊非常快,他對Uber中國的印象是:“小團隊作風,跨國協作,文化非常好”。
但留戀毫無用處,現在是道別的時刻。
Uber中國8月1日晚間召開的全體員工會議,宣布合並後員工可獲得6個月基本月薪+6個月可歸屬的股票價值的合並完成現金獎勵(Close Bonus)。
“如果不出意外,入職滴滴是遲早的事,畢竟股票激勵要在入職滴滴一個月後才生效。但能待多久不敢說。”A表示,自己身邊有一些員工不會去滴滴,在徹底離職的選擇之外,還可以申請去Uber海外,不過能做這樣選擇的人畢竟只是少數。
談及此前滴滴與Uber中國的競爭,A感慨:每天都是一場戰鬥。當然,“如果沒有強大的競爭對手,那我們每天做的事也就沒有那么多激情”。
他格外強調——Uber中國員工,從來沒覺得自己輸給過滴滴。
“Uber中國本來可以有更大作為”
對B來說,Uber已成往事,現在他就職於另一家互聯網公司。但昨日,看到自己的朋友圈被前同事刷屏後,他的腦海中還是閃過了很多情緒,其中最多的是“惋惜”。
B在2015年年中加入Uber中國。加入之前,Uber給他的印象是兩個字——“牛X”。“Uber是全球新經濟的代表,頭頂共享經濟光環,TK也是一個傳奇人物,生活中我們身邊每天還流傳著Uber各種高逼格的營銷創意。”這些都讓B對這家公司心生向往。
B加入Uber時,其中國業務一共只有不到200人,而現在,Uber中國的團隊將近800人。擴張非常快,Uber中國原計劃今年年底前要開到100個城市,但在接近70個的時候,這一計劃被突如其來的合並擱淺了。
“Uber的人員構成,差不多是城市小分隊模式,內部管理超級扁平化。”B介紹,“老板其實不太管,內部誰都不比誰大,誰都不比誰小,都是一幫孩子在為了自己的夢想奮鬥。”
作為一家特立獨行的公司,Uber的招人標准也和其他公司不太一樣。用B的話說,在Uber的團隊裏,“什么人都有”。有曾經的創業者,有曾經的銀行職員,還有曾經是賣酒的,就連Uber中國區高級副總裁柳甄此前都只是一位律師。
這些人聚在Uber,因為覺得這裏“有機會改變世界”,“放在別的公司,這聽起來像是扯淡。”B說。
驅動Uber員工奮鬥的不只是夢想,Uber中國的員工全員都有股票或期權,這讓他們覺得自己是這家公司的主人。雖然這支團隊此前的從業經曆與出行平台並不沾邊,但在主人意識的驅使下,最終凝聚出來的力量卻十分驚人。
“優步精神”,B說,這是一個說不清的概念,但存在於每個Uber人的心中。
在B眼裏,Uber中國的團隊一直不比滴滴差。雖然很多第三方數據喜歡拿市場份額來談Uber中國和滴滴的差距,但在B看來,Uber中國只開了幾十家城市,而滴滴卻開了300家城市,“在很多局部地區,Uber都強於滴滴。”
當然,如今再談論這些已經沒有意義。B說,Uber原本是一家不妥協的公司,絕不會因為資本原因就把中國市場拱手相讓滴滴,“專車新政,或許是觸發這個預案的重要因素。”
一切確實來的太過突然,合並消息公布之際,Uber中國公關部的同事們還在秦皇島團建,慶祝Uber北京兩周年。他們也是最後得知合並消息的那群人,這其中甚至還包括柳甄,幾天前,柳甄還在朋友圈斬釘截鐵地表示合並“純屬謠言”。
“遺憾。”B說,在他的設想裏,Uber中國本來可以有更大作為。
“大家當初來到Uber,不是為了成為滴滴的員工”
“TK非常厚道。”看到Uber中國員工的補償方案後,C這樣感慨,當初他因個人原因離開Uber中國時,公司也給了不錯的補償。
C加盟Uber中國,完全是被柳甄為首的管理團隊打動,“簡單直接、做事情,不像傳統的外企”。在C眼裏,繁瑣的會議、處理不完的郵件和無限長的流程,這些外企最受人詬病的地方,在Uber中國都找不到。
Uber是一家有趣的公司,但商業光有趣還不夠,尤其在中國這樣競爭激烈的市場,這家公司的應變還是不夠靈活。
C介紹,比如在招聘方面,HR主導,招來的人很多都是跨國公司背景,但相對不接地氣,性格上“保守、害怕犯錯誤”。而在C眼裏那些既懂行業、又有資源的人才,很可能都通不過Uber中國的筆試環節。
Uber的媒體和政府關系處理的不算好。因為Uber總部不了解中國,所以沿用著全球的管理方法,在這些方面的投入很少、限制也很多。相比滴滴本土化的靈活打法,Uber中國顯得僵硬而遲鈍。
“當然,這不怪Uber中國的團隊。”在C看來,Uber中國像是一道難解的題,雖然它拼盡權力,但光靠自己顯然打不贏滴滴。外資、外企,這些身份制約了Uber中國,而專車新規的出台更加重了這層陰影。
如此迅速的合並,對C來說也很意外。在他眼裏,“Uber的投資人一定是看到了不確定的風險”,才會迫使TK出賣中國業務。
奮鬥、激情、驕傲,這是C昨天在Uber員工的朋友圈那裏看到最多的詞語。在Uber的內部溝通工具Telegram(因為害怕被監控,這家公司拒絕使用微信作為溝通工具)裏,不少人都表示不會進入滴滴。
“離職率會很高”,C說,“畢竟,大家當初來到Uber,不是為了成為滴滴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