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陳建強
美國泳將「飛魚」菲比斯(Michael Phelps)以23面奧運金牌,為其競賽生涯畫下完美句點,而他身上一圈圈的拔罐紅印,更是引起風潮,意外成為中醫的最佳代言人,由此引發人們對中醫,特別是儒醫的認識和關注。
中醫漸受關注
菲比斯表示,復出時已經31歲了,為確保自己可以有最好的狀態,「我發現拔罐真的很有效,它紓緩我肩膀、背部和腿部的壓力,就像迅速的5分鐘按摩一樣,我喜歡拔罐。」他還說,治療師在兩年前推薦給他拔罐,而這也是他能全年保持良好狀態的原因。
拔罐是歷史悠久的傳統中醫療法,又稱拔火罐,原理是將玻璃罐沿着身體經絡放在皮膚上,以溫熱刺激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運動員使用這種治療方法,可以緩解在劇烈運動時產生并積累的乳酸,協助肌肉恢復疲勞,并達到最佳狀態。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而代表了中醫完整體系形成的《黃帝內經》成書於漢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后代醫家更是不斷吸收儒家思想的精髓,不斷充實完善中醫基本理論,儒醫亦由此誕生,成為醫家中最高的稱譽,更開創「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學養典範。這也是世界上許多傳統醫學漸漸退出歷史舞台,而中醫卻越來越受到全世界關注的一個原因。
近代中國著名記者鄒韜奮在《無所不專的專家》一文中指出:「醫生原是一種很專門的職業,但在醫字之上卻加一個『儒』字,稱為『儒醫』,儒者是讀書人也。於是讀書人不但可以『出將入相』,又可以由旁路一鑽而做『醫』。」
然而,受限於強烈的人文色彩,以及對傳統的極度尊崇,形成「言必稱《內經》,法必宗仲景」的中醫立論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中醫的創新和進取,致使今日,不但要面對西方醫學的崛起和超越,更屢遭是否科學的質疑。今次的「菲比斯拔罐熱潮」,由潮流話題提升為中醫、儒醫的全球性推廣,成為所有關心中華傳統文化和中醫發展人士的共同使命。
實現中國夢
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在出席一個有關孔子銅像落戶美國的儀式時說,孔子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儒家文化是中華智慧文化的代表,宣導「仁、義、禮、智、信、忠、孝」道德理念。希望能以孔子為使者,加強中外各界在宗教文化上的交流,促進全球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的確,只要能善用孔子這個精神大使,都能將儒學、儒醫、儒商等中華文化精髓推廣弘揚,填補獨尊西方文化所形成的思想空白,更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