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旭明
【香港商報網訊】纖維,一門既悠久又當代的藝術;深圳,一座既年輕又現代的城市。2016年,二者因「從洛桑到北京」相遇,纖維藝術之花在深圳盛開。「從洛桑到北京」第九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於9月10日,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幕,221件參展纖維藝術作品,從近千件報名作品中脫穎而出。此次展覽不僅有平面壁掛,還有立體軟雕,不僅有牆面的二維形態還有空間的三維造型,擁有豐富多樣的材料、觀念,一拋裝飾性的淺表表達,步入當代藝術領域。本次展覽將展出至9月26日。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藝術形式既古老又年輕
纖維藝術起源西方古老的壁毯藝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國優秀的傳統紡織文化,吸納了現代藝術觀念、現代紡織科技的最新成果,因而也有學者稱它為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形式。纖維藝術是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於一體的藝術形式。其特定材質的運用和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使纖維藝術獨具平面性、立體性及空間性的諸多造型特點。而纖維材料質地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性與化學性,又使纖維藝術作品具有御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功能效用。
「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作為國際當代藝術的一項重大展覽賽事,它傳承於著名的「瑞士洛桑國際壁毯藝術雙年展」,於2000年落戶於中國北京,并以雙年展的形式每兩年在國內不同城市舉辦。這個巨大平臺將世界各國以纖維材料作為創作媒材的藝術家們聯繫起來,吸引了來自壁畫、雕塑、綜合材料、服裝設計、染織藝術等諸多畫種和專業的美術家、設計師,這些以平面、立體、裝置等不同形式展示的纖維藝術作品為觀眾奉獻了一場視覺與精神的藝術盛宴。
展覽入選率僅為23%
在關山月美術館中可見展出世界各地遴選出的優秀作品,其中籌備時收到來自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52個國家和地區的千餘位作者的報名作品,國內涵蓋102所大學,28個省、市、自治區(包含香港、臺灣地區),入選作品221件(套),入選率僅為23%,創歷史之最,成為世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國際纖維藝術展。
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發起人林樂成介紹,「本屆雙年展作品入選資格由中國藝術家組成的審查委員會審查,而獲獎作品的評選以國外評委為主,14位國際評委中只有一位中國評委。23%的入選率表明了本屆展會相比往屆競爭都更激烈,評選的嚴格程度更高。本屆雙年展更加注重作品的創意和當代意識以及與當代生活的緊密聯繫。」
作為本屆雙年展的分主題展覽,「從洛桑到北京」歷屆策展人、評審委員及特邀藝術家作品展和瓊舒爾茨纖維藝術作品展也於當日上午在深圳大學美術館同期舉辦。美國纖維藝術家、詩人瓊·舒爾茨在展覽開幕的致辭中談到,「多年來我們親眼目睹了雙年展的進步以及中國纖維界和世界纖維藝術的發展演變,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如此豐富和多樣的纖維藝術的創作方法。今天,材料的新舊已經不重要,藝術家以怎樣的方式去詮釋和激活材料的語言和可能性,成為纖維藝術創作最關鍵的部分,而纖維藝術表達主題的宏觀和國際性及其展示方式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金旭明:《瓷韻》寓意傳統文化
從第三屆開始連續參展的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金旭明攜其作品《瓷韻》再次現身雙年展,金旭明告訴記者,纖維藝術作為獨具審美意蘊的藝術種類,起初在中國的主流藝術教育中沒有課堂,是林樂成教授於1985年率先開設編織壁掛設計制作課,這應是中國教育史上在大學開設編織壁掛教學的第一課。
金旭明表示,纖維藝術是一門綜合性的材料藝術,有質、機理感、色彩感、動態感四大特點,最早從編織工藝發展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全世界各個藝術門類的碰撞和交叉,纖維藝術逐漸形成一種多元化的表現形式。
談及本次參展作品《瓷韻》的創作靈感,金旭明稱,陶瓷是中國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瓷韻》正是提取陶瓷的元素,從造型、色彩角度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其作品材料使用化纖人造絲,它對光的敏感性很強,在光的照射下會折射出絲光變幻莫測的感覺,體現一種韻味在里面。「我的表現形式幾乎沒有人和我重復,符號性很強,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我的作品。」金旭明說。
16年,「從洛桑到北京」展覽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逐漸成為世界最大的纖維藝術盛事。正是這樣的堅守與堅持、信仰與信念、眼光與眼界,形成了纖維藝術的當代話語,為纖維藝術的「當代有為」提供可能。
金旭明,1989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訪問學者、桂林理工大學學術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廣西卷》執行主編。多件作品入選國際、國內各級美展并獲獎,作品《大漠風》獲首屆中國現代工藝美術展最高學術獎「華藝盃」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