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新華
有觀念基礎,有利益機制,難免人生代代無窮已,規劃年年只相似。
最近新能源車騙補事件引發熱議,有關產業政策的爭議不斷升溫。圍繞經濟是否需要產業政策等問題,經濟學家張維迎和林毅夫的爭論引人注目。張維迎認為產業就是穿著馬甲的計劃經濟,只能阻礙創新,主張廢除一切形式的產業政策;林毅夫則提出經濟發展有產業政策才能成功。
這場“爭論”始於張維迎在8月份亞布力論壇上的發言,而有心人把林毅夫以前的文章拿出來和張維迎形成了對照。
朋友圈有人說,這場產業政策爭論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經濟。這樣說的人,顯然是希望張維迎贏,並在一定程度上扭轉產業政策。假如爭論沒有產生“扭轉”的效果,自然也就談不上影響中國經濟。人們的這種期冀,體現對各種產業的不認可。他們常舉的例子是政府扶持的光伏行業的衰落,新能源車騙補事件,以及和產業政策相關的各種腐敗案件。
對林毅夫來說,這場爭論非常重要,因為他所創設的“新結構經濟學”中,產業政策是重要一環。問題是怎樣判斷輸贏。假如從學理上判斷,張維迎的觀點是對市場經濟理論的精湛運用;假如從現實影響力來說,那么,林毅夫正在贏,未來還會繼續贏。贏到什么時候?沒有人知道。
林毅夫的“贏”有很多深刻背景。首先,經濟學界對計劃經濟從來就是疑中有信的,不僅中國如此,國外也是這樣。像歐洲、日本,在戰後廢墟中重建,初期市場經濟創造了奇跡,但是富裕起來後,各種幹預思潮回潮,產業政策容易趁機興起。日本龐大的通產省就是如此。很多學者把市場經濟的奇跡當成通產省精心“規劃”的結果,這使得通產省風頭出盡。然而隨著產業規劃越來越多,日本經濟反倒陷入長期停滯。1995年,文學家張愛玲在她給友人的最後一封信中說,因為日本的電視機產業政策,日本的電視機產業衰落得很快。連文學家都認識到的事,日本卻改不過來了。
我有次采訪張維迎,張維迎說,在計劃經濟陷入無可挽回的失敗之前,很多主流經濟學家是承認計劃經濟的“合理性”的,著名的如諾獎得主薩繆爾森。他們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主流經濟學的基礎范式中的確有迎合計劃經濟的部分。在計劃經濟的失敗無可掩飾之後,主流經濟學家也並未反思主流經濟學基礎。張維迎既已洞見到此,自然對“失敗”早有預見。的確,計劃經濟是很容易披著馬甲混入主流經濟學的。
其次,還有利益問題。產業規劃是一項巨大權力。中國這個經濟體太巨大,對其做產業規劃,調動的資源要以萬億計算。無論是產業規劃部門,還是那些享受扶持的企業,都不會輕易放棄這么巨大的利益。而在高校、研究機構,無數體制內的研究者,其課題利益來自於各種規劃。為產業政策規劃提供論證,是一項名利雙收的學術生意,這也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產業。
有觀念基礎,有利益機制,難免人生代代無窮已,規劃年年只相似。實際上,張維迎並不是第一次批產業政策,也不是只有他一人批產業政策。2011年,在一場張維迎著作《市場的邏輯》讀書會上,嘉賓經濟學家許小年直斥“所有的規劃全都是鬼畫”、“信息在市場的各個角落,不在政府的辦公室裏”,但是,許小年的激烈批判似乎也並未改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