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 珍妮弗.休斯 香港報道
香港市場長期以來一直是東方(或至少是中國)與西方的相遇之處,也是Trillion Trophy Asia或耀萊集團(Sparkle Roll)——一個西方人聽起來可能不尋常的名字——等企業競購伯明翰城足球俱樂部(Birmingham City Football Club )或Bang & Olufsen等企業的地方。這座城市還代表著獲得對中國廣泛敞口、而無需面臨內地股市由散戶投資者驅動的大上大下波動的最佳方式。至少曾經如此,直到上周香港股市主要中國指數與滬深兩市開始大幅分離。
據彭博(Bloomberg)數據,恒生中國企業指數(Hang Seng China Enterprises Index)上周下跌3.3%,成為全球一級市場中表現最差的十個市場之一。同時,以滬深300(CSI 300)為代表的內地藍籌股上升1.3%。這是半年來兩個指數之間的最大差距,令觀察家忙于尋找解釋,因為香港代表著一個西方假設:隨著中國市場與國際規范接軌,它們最終將關注長期基本面因素,而不是短期動量交易。
中國股市的基本面實際上正在好轉。據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數據,企業盈利在提高,分析師提高了對半數公司的預測,達到2013年以來最積極水平。經濟數據也顯示前景企穩,生產者價格自2012年以來首次上升。
相較基本面,香港市場的拋售似乎更多是技術性的,而且最大因素可能出自中國本身。根據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數據,內地投資現在占香港交易的四分之一之多。過去3個月通過滬港通購買香港股票的內地交易不斷上升,市場認為這推動了香港市場上升。但上周凈購買量比近期水平下降了三分之二,沒有明顯理由。
在一個基本面主導——或至少據信如此——的市場中,技術因素通常是短期波折。但流入香港的內地資本上升和明顯的變化無常,似乎表明西方必須習慣于同東方接觸,反之亦然。
譯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