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不少投資界朋友認為債轉股是一場盛宴,不過,歸根究底,內地經濟亦面對增長壓力、轉型升級及產能過剩等問題,相關政策其實乃主動防範金融風險以及優化資源配置將為重點。表面上,企業槓桿下調對銀行資產結構調整有好處,可降低整個社會的信用風險,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但是誰要犧牲龐大的利益呢?
政府將不再包攬
上周國務院債轉股相關政策正式落地,內銀要進行債轉股,將萬億債務轉為股權,再出售萬億資產。目前,內地資產管理公司、保險等第三方機構都在盯緊這場交易,審視如何從中獲利。但是債轉股明明是涉及問題企業,銀行是被逼轉股,不能忽略當中問題。內地債轉股,也就是企業借銀行的錢,還不了錢,就將這筆債務轉成股權,賣給第三方。
國務院的相關文件為本次債轉股定調,希望遵循市場化、法制化的原則,打開社會募錢的通道。未來,主要由三方自主談判,通過博弈、競爭達到市場化結果。這一輪債轉股,政府將不再包攬,主要以市場力量向社會募集資金,內地資產管理公司以自有資金或募集資金參與,而內地保險、基金、私募等機構亦可參與,內銀則以子公司形式自持。
4種企業排除在外
債轉股涉及多方利益,若落實企業、銀行、第三方自行談判,以自主、平等原則來進行協商,將達成一致三贏的方案後作出選擇。若政府真的不介入,亦不採取審核制或者下達指標,落實將選擇權、決策權交給參與方,完全市場化進行,不失為好事。
另外,此次債轉股對象將4種企業排除在外,即扭虧無望「僵屍企業」、惡意逃廢債的企業、債權債務關係複雜的企業,以及過剩產能的企業。通過債轉股企業降槓桿,政府不再會加槓桿,那關鍵是資金終極來源。估計,資金來源可向社會募集,債轉股將被視作為另外一種居民加槓桿的操作,由於內地居民儲蓄率高達四至五成,有充足的資金後盾可以展開變相的居民加槓桿,實現銀行信用風險的轉移。
資深投資銀行家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