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周現場——751時尚設計廣場
北京國際設計周作為亞洲重要的設計周,自2009年至今,已連續舉辦七屆,這也是北京設計之都光環下最重要的活動。今年的北京國際設計周圍繞“智能城市”的主題,以多個會場逾百場活動為線索,串起一個鏈接全城的設計生態。751時尚設計廣場為主會場,東城西城兩區的分會場均有以胡同為落地點的設計項目。
設計周期間,作為一名設計師筆者走訪了各處會場,發現設計正在從曾經的殿堂進入尋常百姓家,逐漸滲透到日常生活的設計項目,助益著大眾美好生活的發生與提升。
胡同花語
內務部街
東城區分會場之一是內務部街。內務部街是一條位於東城區東南部的東西向胡同。南鄰史家胡同,北有支巷可通本司胡同。胡同曆史悠久,明朝時稱勾闌胡同,清乾隆時稱構欄胡同。民國初年,因內務部在此稱內務部街。胡同長727米,寬7米。
胡同院落
7米寬的胡同,如今兩側經常停著汽車,胡同看起來已經沒有那么寬敞。色澤亮麗的汽車與略顯斑駁的胡同交相輝映,交錯的電線沿著胡同盡頭延伸,進入千家萬戶,使我更明確置身之處不是一個已走入曆史的城市街區,而是一個依然具有鮮活流動性的最世俗的場所,這裏正在發生的一切,都有它自己的肌理、紋路,都是活生生的市井面貌啊。
胡同角落裏體現的世俗性
胡同裏的設計周宣傳海報
27號院
內務部街27號的小四合院,是今年朝陽門內區域“為人服務,為人民生活服務”營造計劃的設計現場之一,策展人螺螄殼裏做道場,布置了多個看似無關實則相聯系的微展覽。
“微花園計劃”
邀請了植物研究專業人士、在地居民、藝術家和植物愛好者等各領域參與者圍繞“胡同植物”共同完成。采用室內戶外展出方式,對胡同生態做了一番生物學意義上的探討。
“微花園計劃”現場
植物日記插畫展,自由漫畫師Anusman在“胡同植物調研報告”的基礎上,手繪完成30種胡同常見植物的墨線圖,並在社區和線上同時發起繪本填色計劃,得到眾多社區內外居民的參與。在藝術參與與創作的過程中,深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區容易被忽視的美的一面,意義非凡。
手繪胡同植物
在設計師和漫畫家眼中,探索胡同的神秘入口,不是建築,也不是居民的日常生活,而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花草樹木。它們或生活在路邊,或角落,或四合院裏,或某家窗台上的花盆裏,不起眼的事物,這次成為胡同的主角。
對於參與到這項活動的胡同內外的居民來說,“植物日記”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生物學梳理,更是一次喚醒觀眾胡同情懷的人文項目。一株花、一棵樹,背後都隱藏著屬於它們與胡同共有的故事。
27號院子的另一角,以“人性化設計——打造更優質生活”為主題,舉辦德國設計中心(German Design Hub)的系列活動,這也是自北京國際設計周舉辦以來,第一次聚焦“德國設計”的活動。展出作品不多,但通過優質的設計師作品,傳播和分享德國設計的魅力與靈感。
來自德國的Christian Melz既是家具設計師也是熟練的手工藝人,其獨特的木工制作經驗,使他在家具制作上更具天賦,作品與花藝、燈光結合,散發出迷人的魅力。
植物與家具的結合,新銳產品設計師Christian Melz及Thomas Schnur的作品
在四合院的露天展場,以蓮花為主題的花植設計展,展出多種花藝的創作作品,包括世界最小的mini蓮花、香水蓮、食用蓮等珍稀品種。秋日午後,暖陽斜照,溫柔的氣息在老四合院落裏暈染開來。
四合院裏的花藝
27號院就像一個民間劇場,設計師使用最平民的元素——胡同裏的花草樹木、家用的舊衣物、廢棄的易拉罐、桌椅板凳乃至廢鍋瓢勺,甚至用具有懷舊色彩的黑板報來串聯社會、環保、公益等題材,既打造了一個社區民眾喜聞樂見的空間,同時也用特殊的方式記錄了胡同生活的另類生態。
秋日午後的四合院落
“一塊黑板報”計劃
從27號四合院出來,轉身進入一個外表破敗的四合院。這個四合院如今仍是居民的日常住家,院落裏花木扶疏,有學生團體在寫生。這也是對胡同生態的另一種記錄方式。
首爾經驗
設計周的主會場——751時尚設計廣場,最吸引我的當屬作為今年主賓城市的韓國首爾策劃的一系列活動。早於北京,首爾於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設計之都,成為全球擁有設計之都稱號的幾座城市之一(其它城市還有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蒙特利爾、名古屋、神戶、深圳、上海和北京等)。兩大設計之都在同一座城市的碰撞與互動,是這趟設計之旅最生動的對話。
首爾在北京展示的關鍵詞是“智能”,以“Smart City(智能城市)、Smart Design(智能設計)、Smart Life(智能生活)”作為主題,呼應北京設計周,包含了“通過智能型的設計,智能的生活打造智能的都市”的意義。回顧首爾的設計之都道路,對同為設計之都的北京或許具有借鑒意義。二戰後的首爾從一片廢墟到變成世界級城市只花了40年,然而在這個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一些副作用隨之產生,空氣汙染、水汙染和視覺汙染遍布全市。後來首爾市政府把設計作為首爾發展的道路,把設計用到地區層面上,用來關懷市民,進行城市的認同和城市身份的識別,改善城市的生活方式。於是,設計成為國家層面的議題,通過設計提高人民的福利,提高國家的福利,體現出國家的發展潛力,首爾市政府啟動了“設計首爾計劃”。2010年在“設計之都”這個名稱之下首爾已經改造了114項政府工程。
“設計首爾計劃”提出10大關鍵詞,為實現可持續的生活、自律生活、共存生活、效率生活、和諧生活的條件,分別是:效率、便利、均衡、健康、參與、幸福、關懷、共生、安全、生活等,通過圖表和虛擬現實、視頻等展對未來生活的暢想。
其中,為達到和諧、美好社區的目的,首爾在社區等公共空間,推出獨特的“設計措施”,讓在地居民與設計師、藝術家共同行動,創造具有藝術氣息的生活空間。
例如,“藝廊計劃”就包括聲音藝廊、城市藝廊、市民廳藝廊,設計師與藝術家布置的空間,讓居民能在市區裏感受到大自然,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創意十足的心靈藥方販售機為現代人提供愉悅與安慰的休憩療傷空間。
“牆面媒體&塗鴉桌”計劃,通過66個顯示器,常年播放以首爾設計為主題的視頻,通過塗鴉桌,居民還可以將親手繪制的圖畫或寫下的留言發送到牆面媒體上,並進行表現和播放,與此同時,社區的互動與聯系也得到更緊密的提升。
觀看北京與首爾的經驗,無論是老北京胡同裏的“植物計劃”,還是新興首爾的“智能計劃”,都嘗試通過設計的方式,發現社區公共空間的美好,提升在地居民的生活質量與對美的追求、把握與領會。在此過程中,設計只是橋梁,設計師、藝術家、在地居民的共同參與,才是這一系列行動能否真正帶給社區長期美好、和諧的生態的保障。
( 作者荔茗,设计师、策展人,从业品牌规划、设计及艺术策划、策展活动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