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鄭玉君報道:「神靈庇蔭,合境安寧」,此為村落舉行醮會所祈求,然而到了今時,醮會之義更為深遠,屯門鄉忠義堂今日起(17日)舉行4日4夜的丙申年太平清醮,建醮委員會主席陶錫源坦言,現今世代的村民,相比上一代,已沒那麼重鄉情和親情,因此依循鄉例舉行的醮會,是一個很好的場合,讓大家團結,他多次強調「四股相扶持」,四股就是參與打醮的九條村:青磚圍、屯子圍、新慶村、紫田村、小坑村、寶塘下村、桃園圍、藍地村及屯門新村。
忠義堂更練團清乾隆成立
在醮會舉行前約一星期,陶錫源在忠義堂內講述醮會情況。在忠義堂內講打醮,別具意義,因為它彰顯了鄉情。這話怎解?清乾隆年間,在陶氏宗祠側,屯門忠義堂更練館更練團成立,由附近村落組成,夾份出錢出力維持治安及保護各村產業,計有坭圍一股、青磚圍屯子圍新慶村一股、屯門新村藍地村桃園圍一股、紫田村一股、寶塘下村小坑村一股,共五大股,每股派出壯士4名服務更練團(又稱自衛隊)。忠義堂更練館更練團成立後,到清嘉慶二十一年,始辦10年一屆太平清醮。200年間,醮會於今已踏入第21屆。不過,原來五股變四股,坭圍一股於1933年退出忠義堂。
陶錫源手執建醮功德部及丙申年四股酬恩建醮丁口總冊,前者經年累月才寫成,後者亦花一周編製及兩天書寫。記者 鄭玉君攝
當年各村圍人士,為保境內平安,守望相助,關係如同一家人,忠義堂司理之創建便集合了12姓:陶、鄧、蕭、關、李、陳、薛、葉、廖、麥及徐。到1961年,忠義堂現址終落成,並於2005年重建。
9條村村民捐款支持打醮
陶錫源說,9條村落姓氏的2000多名村民,不少都有親戚關係,雖然現今鄉情及親情不及從前濃,同時亦發生過紛爭,但本着和諧共處,不計較,顧全大局。今次打醮,大家都盡力籌款,除了堂的租金收入,每男女丁出資500元,42名緣首及28名醮信士亦出資,加上贊助,冀可應付合共約480萬元的支出(較上屆增逾一成)。
與很多村落的醮會一樣,屯門鄉的青年對參與醮會不太熱情,組織醮會者都是40、50歲的中年人,今年65歲的陶錫源是資深搞手,已是第3次出任建醮委員會主席,他幾歲開始就參加醮會,今年已是第7次。
功德部是建醮天書
為免傳統文化因人為原故失落,忠義堂多年前已做好建醮記錄,「屯門忠義堂建醮功德部」就是一部建醮天書,詳列建醮過程,如儀式如何進行、需要器具、擺設等。這本天書,由陶錫源父親陶福添(已去世)於1976年記載資料,1986開始撰寫。1915年出生的陶福添,曾參與過10屆醮會,精善書法,陶錫源指這本功德部有很詳盡資料,對於不熟情者有幫助,而一些對醮會有興趣的村中年輕子弟,會贈予影印本,希望他們看過後,有機會成為建醮一分子。
首推中英法日文打醮傳單
今次屯門鄉打醮,估計有上萬人參與,大會首次推出有多種語言(中文、英文、法文、日文)的宣傳單張,以助外來人士包括外國人了解忠義堂打醮的情況。至於那些儀式最有看頭,「局中人」的陶錫源指樣樣都好看及有意思。不過,要連看4天,對繁忙的香港人而言幾是不可能的事,那麼最後一天的「行香」會有一定意義,當天,主要由鄉民組成的二三千人的行香隊伍,會經過屯門鄉村落,在數小時內,就可飽覽村落風情,以及領會村民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