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港人收入今不如昔?

2016-12-12
来源:香港商報

  李明生

  常常有人慨嘆,香港人的薪金水平,近十幾廿年都沒增長,惟銀紙卻愈來愈不值錢,從而得出收入今不如昔、甚至不增反減的結論。

  薪資停滯乃普世現象

  事實上,「薪資停滯」(wage stagnation),即扣除通脹計算,實質所得沒有增長,乃是普世現象,並非香港獨有。簡單在網上搜尋,就會得出數以十萬計的結果。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的「全球工資報告」(Global Wage Report)就提出,近年發達地區「薪資停滯」,年均增幅不足0.5%,不少地方更加出現下跌,唯獨新興市場表現可人,增幅幾乎是前者的10倍(見圖一)。

  舉例言之,根據美國經濟智庫(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資料顯示,當地的實際住戶收入,最新便幾乎等於20年前。如圖二所示,要追溯昔日高位,已須去到1999年了;而現時水平,亦未重返金融海嘯以前。雖然,美國實質住戶收入的整體趨勢,仍是呈現反覆向上之態,但以世界第一大國的表現來說,特別是冷戰後經濟實力獨霸全球,相關增長狀況無疑未如人意。例如最輝煌的上世紀90年代,10年來的累積增長亦僅一成左右。

  再以日本為例,當地經濟真正經歷「迷失十年」,甚至「迷失廿年」。厚生勞動省的數據指出,由2000年至2014年之間,當地實質薪金拾級而下,累積跌幅多逾10%,期間更只有4年錄得上升,其餘10年都在下跌,累積減幅超過一成之譜(詳見圖三)。

  港人購買力勝從前

  香港情況又如何呢?圖四反映,香港近十年的實質工資變化不大,同樣出現了「薪資停滯」之窘。不過,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港人收入水平毫無疑問遠勝從前,不管如何比較,亦肯定勝過同期的美國和日本。也莫說,香港的失業率遠遠低於其餘許多經濟體了。

  而且,必須補充的是,香港的實質工資計算,不是扣除整體通脹數字,而是扣除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眾所周知,後者的幅度一般較前者為大;故此,圖四反映的實質工資增長,是打了更大的折扣。

  更加必須補充的是,衡量不同地方的工資變化,也應引入匯率變化考慮。最近港元隨美元大幅升值,港人出遊時便無不親身體驗到,港元的購買力驚現強大增長。

  例如,想當年,每百日圓兌港元就高達十算;今天,跌至六算水平,相差多達三四成之譜。事實上,正當日圓和日人實質工資持續下跌,港元和港人實質工資則持續上升,箇中一升一跌的此消彼長,已造成兩地購買力之間的極大差距。

  分享到更大經濟成果

  進一步言,經濟增長非零和遊戲,可以一起把餅造大;可是,箇中的成果分配,卻是零和遊戲,端視誰人爭取更大份額。

  以全球的視角來看,香港近年所爭取到的經濟成果,肯定比其他發達地方豐厚得多,堪稱是「不退則進」,縱然要與其他新興市場比較,仍然有所不及,但絕對稱得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正是圖一所示的新經濟格局。畢竟,香港雖為一個相對成熟的經濟體,但卻同時受惠於中國內地等鄰近新興市場,故此,香港經濟發展和勞動市場才能夠繼續平穩前進。

  至於為何出現全球化的「薪資停滯」?這確是一個非常深層次的問題。這既由於資本增長率高於經濟增長率,又經濟增長率高於薪金增長率,即生產力提升更多由資本和技術而非勞工帶動,再加上金融海嘯後的貨幣寬松環境,令資產升值速度進一步加快,對實體經濟及勞動市場的刺激卻嫌落後,等等,都是「薪資停滯」的背後主因。

  說到底,港人的購買力,毫無疑問是相對增加了,此所以,我們的物質生活亦較前豐富得多,這絕對是鐵一般的事實。當然,近年香港物價趨升,尤其是住屋成本方面,好大程度都蠶食了工資所得,「薪資停滯」現象是確實存在的。不過,只要能將眼界放開,實在不難得出香港環境並不太差的結論。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