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前農業沒落後留下的田地,不少成為荒田,不過,有一些正在默默改變,鄰近荔枝窩的小灘,有公司計劃將10個荒廢魚塘(原身為農田)變成水產養殖區。小灘雖然十分接近荔枝窩,但鮮有遊人到訪,但其如方格的魚塘十分清澈,倒影處處,其中在一幢村屋邊的魚塘,有大片蘆葦,意態動人。趁此秋冬時節,先訪楓香紅葉盛放的烏蛟騰,再沿犁三古道或苗三古道到小灘,細賞閃耀金黃色彩的蘆葦海。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荒廢魚塘變身動人景點
由小灘到荔枝窩,只是10多分鐘,但兩地的人氣真是天壤之別,記者到訪小灘當天,一個遊人也沒有,很多遊人無視進入小灘的堤壩路口,就直往荔枝窩去,這或多或少與當局沒有設立路牌有關。其實小灘與荔枝窩的村民都是同一祖宗,俱姓曾。枝窩村原居民代表曾偉業說,上世紀60年代前,小灘有二三十人居住,以種植鹹水稻為生,但後來耕田不能餬口,不少人去外國謀生或出城打工,「魚塘邊那間屋的主人曾瑞強,是我同族兄弟,70年代就去了外國生活,會過年過節回來打理下,所以稱不上廢屋,反而通往三椏村那邊的屋,就真的是廢屋,差不多10間屋全塌毀了。」
到70年代,原來的田變為魚塘,租給人養魚,但到80年代,連養魚業也走下坡,再沒有人承租,10個魚塘被迫荒廢。到前年,有公司希望將魚塘變成養殖場,培養魚苗賣買,原由四村(荔枝窩村、三椏村、牛屎湖村及小灘村)擁有的魚塘地租給有關公司發展。現場所見,塘壆有一堆堆的枯樹枝,顯見有人打理。不過通往曾氏村屋那邊的塘壆路卻不好走,有不少荊棘,費一番工夫才抵達,屋旁兩邊種有桔樹,已長出小桔,料農曆新年間可享用。
●魚塘村屋綠樹倒影清晰
小灘最美的風景,就是這片圍繞荊棘的魚塘,村屋、綠樹的倒影清晰,塘中有大片半枯黃的蘆葦,散發秋冬季節特有的迷人氣息,令人流連忘返。
不願別離的還有烏蛟騰的紅葉林,這片位處烏蛟騰往九擔租方向廢田上的樹林,是楓香樹品種,有10多棵,長得十分高大,12月下旬葉子開始轉紅,到本月初,已轉紅了六七分,遊人每逢路過,都要轉入廢田看看。
有說楓香樹是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栽種,一如大棠楓香林,亦有說由村民所種,不過烏蛟騰原居民代表李戊興告訴記者,這些樹是野生,自然生成,至於其歷史,要追溯到60年代,那時因興建船灣淡水湖,烏蛟騰村一些太公祖先墓受影響,要搬到那片農田。「周圍有雜草,有樹可擋一擋,楓香樹種子落地生根,長成幼樹後沒有拔走。」李戊興想不到農田沒人耕後,數十年後人潮愈來愈多,只因為長大了後的楓香樹,在深秋葉子轉紅後十分誘人,連他也愛上了,近日不時探望有否變得更紅,更美。
●走訪兩地來回4至5小時
烏蛟騰紅葉,小灘魚塘蘆葦,都那麼漂亮,走訪兩地來回要用上4至5小時,但山路並不崎嶇,風景亦很不錯,記者去程走犁三古道(經犁頭石到三椏村),這是一般行山客所稱的上路,景觀開揚,可仰觀高416米的吊燈籠(又稱大青山),遠觀印洲塘海岸,沿途亦見到零星的楓香樹,其他葉子轉紅的樹種如野漆樹、烏。抵達三椏村,有補給站福利茶室,過了三椏村往荔枝窩方向,又有另一補給站合益蜂場,由此走20分鐘即抵達進入小灘的堤壩路口。
回程可走下路即苗三古道(由三椏村經下苗田、上苗田到九租、烏蛟騰),部分路段沿三椏灣而行,可看到灣畔的紅樹林,淺灘,更可遠眺印洲塘海域。繼而續走三椏涌,路面漸變紅色,原來是岩石內的鐵質經過氧化,令石面變為紅色,加上風化侵蝕,形成表面有凹凸紋理的沙岩石層。餘下路程有綠林、溪澗相伴,其中會經過香港九大石澗之一的苗三石澗,不少遊人會走落闊落開揚的石坡留影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