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新春假期剛剛過去,又是一年緊張“藝考”時。為了把子女打造成未來的畫家、歌唱家、演員,父母們也是操碎了心。而萬千藝考學子所付出的,豈是我等這些只經曆過正常高考的人,所能體會的?
今天我們來玩玩“穿越”,小編為你揭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藝”最初的雛形與唐朝最牛“藝考生”的秘密……王羲之、西施、關漢卿等人又會拿什么作品參加“藝考”呢?
起源:這“要命”的藝考最初的雛形是什么呢?
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六藝”教育:禮(儀式、行為)、樂(音樂、舞蹈)、射(弓術)、禦(馬術)、書(書法)、數(算術)。“六藝”在當時已得到充分的重視。
有資料表明,在西周時期設立的鄉學中,音樂已經成為一種正式教授的學科。
唐朝時期音樂文化發展空前繁榮,音樂機構眾多,有學者認為,唐朝的宮廷音樂機構同時承擔著音樂教育的職能。這種機構負責培養音樂、舞蹈等藝術專門人才,並分批培訓長期常備的樂工和短期輪番的樂工。每批再按所習樂曲的難易分三檔進行教學,按年考核演奏、表演功夫的熟練程度,並根據熟練程度累計成績,評定優劣,決定樂工的升退。
除了音樂,繪畫在古代也備受重視。漢朝時,漢武帝推行一套學校制度,它把官學(太學、郡國學)和私學結合在一起,還建立了專門研習文學藝術的學院——鴻都門學。這裏正式開設了“字畫”這一課程,它是我國最早的專科大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文藝專門學院。漢代的美術教育仍是師傅帶徒弟的師徒、父子方式傳授繪畫技能。
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期,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藝術教育也有了重大發展。宮廷繪畫日益興盛,唐明皇創置了我國最早的翰林院,並廣招藝術人才奉於宮廷,授予官職,同時也集中了一些畫家,形成一強大宮廷繪畫力量。
故事:那么,誰又是唐朝最牛“藝考生”呢?
不會彈曲的詩人不是好畫家——
王維,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王維狀元及第。
科舉制度從隋朝大業元年誕生,到清光緒三十年甲辰科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為止,共產生了近600名狀元。而其中有一位狀元不是憑文化課被錄取的,卻憑著他的特長音樂才能折桂,他就是“相逢意氣為君飲”的王維!
唐代的“高考”試卷和後世不一樣,不但不“彌封”,相反,考官們還會根據他們的推薦人遞上來的“行卷”,與“高考”試卷相對照,來檢驗考生的“綜合素質”,決定是不是錄取該考生。
所謂“行卷”,就是考生們在考試之前,把平時寫的一些最得意的詩賦文章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呈送給朝廷權貴或者社會名流,請求他們向主考官推薦的一種考試方式。這在唐朝的考生中非常盛行。
王維自幼聰明過人,多才多藝,彈得一手好琵琶。20歲那年,他奔赴京城長安趕考,科舉考試難度系數與現在的高考比有過之而不及。
王維抱著試一試的心理找到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隆范並請他幫忙引薦。於是,岐王便支招讓他在太平公主舉行的宴會上裝扮成伶人,給愛好音樂的太平公主彈奏琵琶,增加印象分。赴宴前王維被好生包裝了一番,然後在宴會上演奏了一曲哀婉淒切的《鬱輪袍》。太平公主對這才華橫溢的王維贊不絕口。岐王趁機把王維推薦給公主,獻上推薦信和王維的詩作。
後人對王維的評價很高,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亦稱王維為詩佛。這一說是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方位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