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了十三年央視春晚的董卿,在不久前的《中國詩詞大會》上憑借文學功底驚豔亮相,而這次推出《朗讀者》,是董卿第一次擔當節目制作人。節目首播結束後,董卿通過微信接受了記者采訪。
揭秘幕後制作的同時,董卿笑言:“很多人問我為什么要做《朗讀者》,可那么多優美的文字就等在那裏,我想反問的是,為什么我不去做呢?”
記者:除了對文化的熱愛,是什么契機,讓您想到要在這時制作這樣一檔文化節目?
董卿:我在電視行業已經二十二年了,到了去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的時候,央視作為國家級電視台,也到了一個扛起文化大旗、承擔起文化傳播職責和使命的時候,大背景和我個人共同尋找到了一個默契點,所以《朗讀者》在今年誕生了。
記者:第一期節目結束後觀眾反響非常好,您收到的反饋怎么樣?
董卿:我的好朋友婁乃鳴導演用兩個字來形容第一觀感:“驚了”。他說這是一個完全沒有套路的節目。還有媒體朋友總結說,“漢語之雅馴,文化之寬廣,情感之豐厚,全都在節目不疾不徐的節奏中漸次打開。”還有很多觀眾關注到了片尾曲是台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演唱的,非常喜歡。另外有觀眾發現了很有趣的細節——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的舍不是三聲是四聲(shè)。
記者:不少觀眾在微博上說朗讀嘉賓都很出彩,您選擇嘉賓的標准是什么?
董卿:有影響力、有知名度,有獨立思考能力,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看重朗讀者獨特的人生經曆,或者說他身上有些特別的品質值得弘揚,這也是我們想要的。
記者:所以節目組不僅找了名人,也有普通人。
董卿:對,其實在最初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是後來發現,明星已經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很難再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夠帶來驚喜和感動的東西。像這一期裏面鮮花山穀那對夫婦,就讓我們看到了人生還能夠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
記者:之前國內也有類似的朗讀節目,但選的朗讀者都是演員,而且有表演成分,咱們的節目裏,似乎真人真事更多,是出於什么考慮?
董卿:我們的節目是嘉賓先講自己的故事,然後朗讀與自己相關經曆有共鳴的文字,因為我覺得,觀眾在對一個人有了更加全面和豐富的了解之後,對他朗讀的作品更能夠感同身受。
記者:最近“文化清流”這個說法很火,您覺得文化類綜藝的春天要來了么?
董卿:其實文化類的節目真的很難做,我並不認為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志著今天中國文化類節目真的迎來了一個春天——文化類節目要成功突圍,還需要整個社會大環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它讓我看到了在真人秀霸屏的今天,觀眾對文化類綜藝節目也是有龐大需求的,大家的關注給我們以很大鼓舞。
記者:您怎么解決很多人思維中固有的“文化節目太陽春白雪”的問題?
董卿:還是看你怎么去讓文化走近觀眾,去喚起大家對文化的一種認知和一種最溫柔的記憶。比如第一期《朗讀者》中最後一位嘉賓——96歲的大翻譯家許淵沖,他是本期節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賓,也是尋常意義上,離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較遠的一位嘉賓,但是他的講述卻在這兩天引起了最多的共鳴、討論和贊賞。(記者孫歡 實習生王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