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據彭博報道,近年來風生水起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或將面臨來自監管當局全方位的規範。據知情人士周二透露,人行會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及其他有關部門,就全面規範金融機構資管業務進行討論及徵求意見。知情人士稱,討論中的新規明確提出打破剛性兌付。
知情人士稱,這類資產管理業務涵蓋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管產品;討論中的新規明確提出打破剛性兌付。
知情人士還表示,新規中明確提出資管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明確禁止資管產品直接或間接投資「非標準化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及其收益權」;統一要求金融機構按照產品管理費收入的10%計提風險準備金。
知情人士還強調為防止風險,提出「新老劃斷」安排,老產品到期不續,新產品必須嚴格遵守新規定。
知情人士還表示上述內容仍處於討論意見階段,尚未最終確定。
但一行三會均未置評。
人行拆杠杆初顯效
抑制資金空轉 首要考量安全
人民銀行日前提高金融市場利率主動「拆杠杆」和完善宏觀審慎評估(MPA)框架,瓦解了銀行利用同業業務加杠杆套利的低息環境,同時令過去幾年因寬鬆貨幣政策周期和資產荒而爆發式增長的委外業務明顯放緩。
據昨日路透社報道稱,銀行通過委外加杠杆及期限錯配套利的模式難以為繼,而比起收益率,資金安全性開始普遍成為銀行選擇委外投顧首要考量。業內人士認為,傳統利率與金融市場利率的背離及監管趨嚴壓縮同業業務空間,從業者將面臨政策不確定性風險和市場波動等多重考驗,需要更加關注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做好負債精細化管理。
政策偏緊壓減套利
春節前後,人行相繼提高中期借貸便利(MLF)、常備借貸便利(SLF)及逆回購利率,以期通過提高同業資金成本,達到金融去杠杆的目的。此舉雖難打消機構擴規模的衝動,但監管加強和貨幣政策趨緊的預期已經讓部分機構有所「忌憚」。
業內人士指出,近期同業存單價格隨貨幣市場利率「水漲船高」,進一步壓減金融機構內部融資套利空間,並已促使新增存單募集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抑制資金空轉初顯成效。
同業業務快速擴張已成為金融加杠杆重要推手,而人行主動「拆杠杆」瓦解銀行加杠杆套利的低利率環境只是第一步;未來,同業業務迅速擴張的另一重要因素——原本不受管控的同業存單及理財發行規模預計也將受到監管限制。
但考慮到其系統性風險較大,業內人士認為,監管層不會「一棒子打死」刺破泡沫,而是會「開一扇窗」合理疏導。
實際上,目前同業業務已成為銀行的重要業務板塊,利潤貢獻度也正在趕超(或已趕超)傳統的對公及零售業務;同時,其「輕資本」特徵也成為銀行轉型的方向之所在。
華創證券報告指出,監管的強化會帶來新的產品和業務種類創新,未來或許會看到更多同業業態,如「表外投顧」的委外產品、類主動管理的通道業務等。
委外業務謹慎重質
中小銀行對於委外資金安全性的重視程度的確不如過往兩年。在經濟下行與通縮壓力下,人行自2014年末開啟貨幣寬鬆周期為銀行注入大量流動性,低利率環境催生資產荒,直接驅動銀行通過委外業務實現杠杆和期限錯配投資來套利,彼時資金成本低的大銀行注重規模和風控;而資金成本高且投研能力缺乏的小行,則更注重收益。
但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人行通過「收短放長」逐步降杠杆,令資金成本抬升以及流動性趨緊。同時,債券市場受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及券商蘿蔔章事件等影響調整,致使部分配置債券的委外資金無法實現預期收益率,甚至出現虧損,疊加可能新出台委外業務監管新政,令銀行今年新增委外投資規模趨於謹慎。
一位監管層人士表示,銀行理財新規目前已經結束徵求意見,還在內部討論;而針對銀行委外投資,實際上在2017年新修訂的理財業務情況報表中就新增了委外投資項,且自管產品的自主管理和委託管理要分別統計,規範銀行委外業務。
興業證券固收研究團隊調研報告指出,總體來看,投資者對今年的委外擴張比較謹慎,增量也不會太多,對今年的委外要求做好安全墊、節奏放緩、預期收益放低、保持絕對收益和多策略目標,更加注重委外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