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蘭州木雕藝人陳世三在家中展示自己的雕刻作品。 楊娜 攝
中新網蘭州3月13日電 (楊娜 高瑩)從事木雕技藝近四十年的陳世三癡迷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古文字,他將象形文字雕刻於數尺長寬的木板上,希望能用自己手中的刻刀,將老祖宗的智慧傳承下去。
近日,中新網記者探訪了陳世三的工作室。蘭州市西固區的一家小院落裏,陳世三將家裏的二樓開辟成自己的工作室。各種各樣勾勾畫畫的文字雕刻,是他多年來的心血。偶然讀到一本講述中國姓氏起源的書籍之後,他又開始將“百家姓”搬上木板。
“我在我們家是第五代傳人了。”出身於木雕世家的陳世三,最初因為祖父雕刻的棺木花紋精美生動而對這項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停下手中的動作,陳世三陷入了回憶中,他至今仍然可以記起祖父在棺木上雕刻的花紋,是何等得讓人歎為觀止。
圖為陳世三用複寫紙將“百家姓”的象形文字描摹在需要雕刻的木板上。 楊娜 攝
盡管陳世三的木雕興趣始於花紋雕刻,可他卻將自己雕刻的重心放在了文字方面。從簡單的牌匾雕刻開始,陳世三逐漸地掌握文字雕刻的技巧,作品也以大型牌匾等為主。與文字雕刻相結合,陳世三開始練習書法。
隨著祖父、父親的相繼離世,陳世三從祖輩們那裏繼承了一些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線裝古文字介紹書籍。在陳世三看來,這些書頁殘破不全的古籍,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向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古文字研究的大門,也讓他的木雕真正地找到了方向。
“你看這個‘陳’,最早的耳朵旁就是一面旗幟。”陳世三指著剛剛雕刻完成的姓氏中的“陳”字的象形文字,講述這個姓氏的起源以及這個漢字的發展演變過程。他說,這是古老的中國人經過不斷地實踐才推理總結出來的,這是現代人難以企及的智慧。
相較於紙張的易破損、缺失,陳世三認為將它們雕刻在木材上,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起到保護傳承的作用。在仔細研究古文字的基礎上,陳世三也開始嘗試自己創作,將古文字的寓意與新的素材結合起來,他創作雕刻了名為《園丁》等一系列象形文字作品。
“古人的東西,我能欣賞多少,我就撿起來多少,能做一點是一點。”在探索傳承的過程中,陳世三的行為受到了很多的“非議”。不少慕名前來觀賞陳世三木雕作品的人,看到他雕刻的“彎彎道道”,頗為不解,認為他雕刻這些不知所雲的內容,沒有前途。陳世三說,對於不能理解他用意,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來說,他解釋再多也無用。
而遇到惺惺相惜的“內行人”,陳世三則會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為其講解他的理解,他創作的初衷和依據,思想交流碰撞的過程,也讓他的思維更加開闊,對古文字的研究更加深入透徹。
趴在工作台上,陳世三戴著近視眼鏡一筆一劃地將姓氏文字用複寫紙描摹在需要雕刻的木板上,他說,這些雕刻太過細微,長時間下來,從前視力頗佳的他現在也不得不佩戴眼鏡。他的雙手更是因為握刻刀的原因,磨出了硬繭,每天直到後半夜才會稍微軟化一些。
為嶽父准備好雕刻木材的王高俊站在一旁看著,他知道研究雕刻古文字是老爺子多年的心願,作為晚輩,他竭盡所能為其提供幫助。“我家孩子特別喜歡和他姥爺討論這些,一放學就過來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從小意識到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為此做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一張複寫紙,已經被陳世三勾畫的密密麻麻,現在市場上不便購買這種辦公用品,他要省著些用。雕刻完“百家姓”,他准備在自己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將那本殘破的《百體千字文》雕刻出來,這是他最大的心願。(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