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在中心大城市最突出,老胡(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的建議是,舉全家之力能把首付付了,月供也能承受,能早買就早買,別猶豫。至於學區房,有力量就買,如果買不起,千萬別跟自己較真。別讓你的全家被“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個比喻給綁架了。
以下是文字實錄:
我是《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歡迎收看《胡侃》。本來還想說說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訪問中國的事,或者說說默克爾訪問美國的事。但是這兩天網上到處都在談論房價,單位的年輕同事也在談買房子,由不得老胡不來跟著說說買房子的事。
要結婚的年輕人苦惱買不起房子,生了孩子,甚至准備生孩子的人現在開始發愁學區房,圍繞這些議論可以說在互聯網上經久不衰,要多熱鬧有多熱鬧。學曆沒有學區房值錢了,所謂預備中產階級,也就是985、211大學的學生還沒畢業就陷入了群體性絕望。這些話擱過去就跟腦筋急轉彎似的,但如今在互聯網上他們很俏。我是過來人,想跟年輕人說幾句有關房子的真心話。
第一,房子確實很重要。我第一次有自己的房子是31歲,才30幾平米,很舊的房子,但當時幸福死了。現在都是買房,我認為只要有能力,我是指能把全家的錢湊起來夠首付,月供也能承受,就別猶豫,能早買就早買,我是說自己住的房子,不是指投資。自住房沒啥虧了賺了的,買了心理就踏實了。
第二學區房的事。老胡很理解,也是有力量咱就買。但是呢最好學區的房子,咱如果買不起千萬別較真。全國要說北京、上海的好學區最多了,但是一共才幾個?大家一起來拼那一點優質資源太累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當然好,但是說實話,這個比喻它的誤導成分太大了。它如今成了一個集體過不去的牛角尖。
北京幾個最好小學校出來的人,有優秀的,但也有成批成批平庸的。國家機關還有大公司,咱們說,哪一家的員工隊伍不是來自五湖四海?我認識的那些北京人,後來小有成績的那些人,他們有的是名校出來的,但更多人他們連名小學、名中學的大門朝哪兒開他都不知道。
第三,新一代進入中心大城市打拼的人都挺不容易的,全世界都是。在美國,從小地方往紐約移民,同樣挺難的。在第三世界國家,大城市周圍有大批貧民窟,裏面住的可不都是這個撿廢品、收破爛的,他們很多都是白領。中國過去拿戶籍堵人口流動,現在不那樣了,但中心大城市的高房價成了新的障礙。我想說如果你選擇,堅決選擇移民,從一個小地方去大的中心城市打拼,就需要有勇氣,不懼競爭,這個輿論可以批評、抱怨,但是你個人少抱怨,多努力,因為抱怨幫不了你的忙,能夠為你創造更多機會的,還是你要努力。
最後我想說,年輕人別氣餒!《環球時報》很多年輕人,還是在北京安下了家的,他們當初也很發愁。如果在二三線城市,大概情況不會比北京更糟糕,天無絕人之路,你不允許自己被一個問題憋死,就絕不會有一個問題讓你真的過不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