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昨日,人民銀行在官網發布題為《中國穩健貨幣政策的實踐經驗與貨幣政策理論的國際前沿》的工作論文,文章指出,中國貨幣政策既要以控制通脹為主還要兼顧轉型發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作為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人行應不斷豐富貨幣政策工具,提高貨幣政策效果。論文作者為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徐忠。
形成穩定預期利率走廊
論文指出,在金融創新和金融脫媒的衝擊下,中國貨幣數量調控有效性日益下降。特別是,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完成,向利率為主的貨幣價格調控方式轉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趨上升。
論文表示,從貨幣價格調控和利率走廊操作要求上看,人行必須明確短端政策目標利率,以此為中心確定利率走廊區間,結合日常的公開市場操作,有效開展市場利率引導。因而,應儘快明確新的短端貨幣政策利率和目標水平,在改進準備金付息方式和包括SLF在內的再貸款(再貼現)安排的同時,確定適宜寬度的利率走廊區間,形成具有公開、透明、可信的能夠真正穩定預期的利率走廊操作框架。
與此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公開市場操作一級交易商制度,在一定標準下擴大公開市場操作和SLF交易對象範圍,完善操作流程,減少市場資金套利機會,降低市場結構因素導致的流動性衝擊放大效應,有效開展利率引導。
同時,在均衡水平政策利率基礎上,探索完善合格抵押品機制,結合MPA等宏觀審慎政策,進行貸款便利操作,以確保人行資金安全,有效抑制金融機構道德風險。
不同時期目標側重不同
論文強調,在明確將通脹作為貨幣政策最主要目標之一的同時,還要積極探索中國貨幣政策操作的具體形式。
無論從發達經濟體在此次金融危機時期的非常規貨幣政策經驗看,還是從中國貨幣政策當局過去20年貨幣政策實踐看,中國有效的貨幣政策不應固守任何機械的政策規則,應依據居民、企業、商業銀行行為特徵及金融市場狀況開展精準調控,適應社會經濟結構和金融市場體系的變化而相應調整。
此外,中國的貨幣政策目標除通脹目標外,還需要兼顧就業與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並且不同時期貨幣政策目標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論文指出,根據丁伯根法則,政策工具的數量或控制變量數至少要等於目標變量的數量,而且這些政策工具必須相互獨立(線性無關)。因此,作為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中國央行應不斷豐富貨幣政策工具,提高貨幣政策效果,這在近年來中國的貨幣政策實踐中都有所體現。
例如,由於準備金調整可能形成資產負債表效應且信號意義較強,考慮到流動性條件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需要,中國人民銀行更多地藉助公開市場操作和創新性流動性管理工具,在滿足市場不同期限流動性需求的同時,通過適度「精準滴灌」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支持。未來應進一步深入探索、豐富適應中國以通脹為主要政策目標、兼顧其他目標的貨幣政策理論,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貨幣政策目標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