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香港三尖之首 青山雲霧飄渺畫蒼穹
霧春三月,香港三尖之首的青山經常雲霧繚繞。在山腳仰望,尖峰會忽然變成一頂平帽子;走至半腰,回望山下,在平地的屯門建築物朦朦朧朧;到了頂峰,則與霧同行,此刻俯瞰青山腹地,大片迷霧緩緩飄過,驟添神秘感。因此看青山未能有高清效果,卻別有風味!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在屯門平地如屯門河一帶看青山,磅礡氣勢襲來,這一座尖、斜、高的山峰如何攀得上?翻查資料,青山山頂外形如堡壘,故英文名字為Castle Peak(堡壘山),其峰頂一帶地勢險要,因此又與釣魚翁山和蚺蛇尖合稱「香港三尖」,以高度計算,高海拔583米的青山為三尖之首。在天氣良好的日子遠望青山,半腰間的輸電塔、峰頂的發射站清晰可見。
●古稱杯渡山著名景點青山寺
青山也有雅名,古稱杯渡山,因杯渡禪師曾駐該處而得名。而青山最著名的景點,位處山腰的青山寺又與杯渡禪師有莫大關係。又名青山禪院的青山寺是香港三大古寺之一,是香港佛教的發源地。
該寺的資料稱,屯門於五世紀時為屯兵之地,至中葉,一位法師在此登陸,傳說他具神力、乘坐木杯渡海,故稱「杯渡禪師」。由於當時軍營內沒有僧人主理宗教儀式,所以杯渡禪師留下,並隱居於離軍營較高的山中。因此,青山寺的位置,就是香港佛教的發源地。
杯渡禪師在屯門留下,於晚年返回東南亞終老。他離開後,曾居住的岩洞由一位隱居尼姑供奉,繼續受到信徒所參拜。在七世紀時,相傳達摩祖師亦曾到訪此洞,所以岩洞成為附近佛教教徒之重要朝聖地。而青山禪院最早期的歷史,在1464年的《東莞縣誌》及1688年、1819年的《新安縣誌》中有所記載。
●修建泥石小徑方便登山
據資深行山人士說,從前登青山較現在艱辛,因由青山寺旁小徑至半山微波發射站間的路都是沙石斜路,行走要小心,步步為營。但那一帶有不少公、私營墓地,同時青山亦是建造發射站之處,終於沙石斜路由政府、善信及電訊公司分路段改善,成為現今所見的泥石小徑。
●古剎牌坊香海名山回頭是岸
記者在一個霧色蒼茫的午間登上這香港三尖之首,由山腳至山頂,不休息需時約個半鐘。全程都是上坡路,可分為初、中及後段。初段由青山山腳的青山寺徑至半腰的青山寺,這條路可說得上是青山古蹟徑,中途有挹曉亭,於1922年由何東爵士贊助興建,以利遊人上山途中稍作休息。亭旁豎有碑誌記載有關事。接近青山寺時,赫見灰色大牌坊,此牌坊建於1929年,上書「香海名山」,為曾兩訪青山禪院的前港督金文泰爵士的手筆。穿過牌坊後回望,「香海名山」另一面是「回頭是岸」,由鐵禪法師所書,顯見成為青山道場一分子是要想清想楚之事。
然我等凡夫俗子,不消10分鐘就昂然進入寺院。寺內現時有佛教寺院青山禪院及道教的青雲觀,其形成與過往的一段宗教發展史有關,但後來雙方在管理權方面發生糾紛,大約20年前才在法律上獲得解決。
●順道可遊覽青山十景
人事紛爭或多或少影響青山寺的發展,加上地處山半腰,除了徒步,就是乘坐的士,千多年的古剎落得遊人不多的局面,造訪時因在平日,更一個遊人也沒有。其實在繁囂的香港有這般幽靜的環境,即使不是善信,來閒逛一時三刻也不錯,又可看看青山十景中仍留下來的幾景如「青雲觀」、「杯渡像」、「龍骨巖」、「和合山門」等(挹曉亭及香海名山牌坊也是其中兩景)。
●半山俯瞰新市鎮登頂路難行
離開青山寺就進入中段路程,沿黃色扶手鐵欄泥石小徑直上半山的微波發射站。這段路會經過輸電塔,由於地勢愈來愈高,屯門新市鎮及青山灣不久在腳下隨行。途中經過兩個涼亭,第一個由政府建造,第二個由善信出資興建。後段登頂路,為全程最難辛,山路陡峭,石級跨度大,部分山徑沒有扶手,一些則有鐵鏈、尼龍繩作崖邊扶手。
●天朗氣清頂峰觀景絕佳
大約走半小時,頂峰在望,但山頂的發射站已被迷霧遮去一半。據沿路的行山客告知,峰頂為360度絕佳觀景台,可鳥瞰屯門、元朗,若天朗氣清,更可遠眺東涌、葵涌等地。但此刻白霧不斷飄來,唯有在發射站旁的其中一個青山十景「韓陵片石亭」稍事休息。
●迷霧下散發詭異神秘氣息
青山雖不在郊野公園範圍,但遊人真的多,石亭前不遠處的崖邊,已有不少人以霧作背景在自拍。崖下為青山腹地,阡陌丘陵起伏,是軍用操炮區,風化加上水土流失,已如劣地,在大片迷霧下,腹地散發詭異神秘氣息。山頂向右走一會到達英軍遺下的雷達電波接收轉發站,從這裏可續走山脊至良田坳再往下走至良景。在轉發站可望到腹地上有一片綠色,但它不是什麼草地,而是稔灣堆填區,令不毛腹地更是千瘡百孔!
交通:
●可乘搭輕便鐵路610或615,於青山村站或青雲站下車;或乘坐巴士57M、66M、961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屯門分校)下車
●轉入楊青路,在路旁找到青山寺的紅色指示牌後,沿車路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