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辞沙”:中国海洋文化的活化石

2017-04-18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兰钧然报道:日前,深圳赤湾天后古庙迎来一年一度的妈祖文化盛会——妈祖诞。赤湾天后古庙是明清时期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并拥有“九十九道门”的大庙。这一天,来自深圳及粤、港、澳地区的香客齐聚古庙,共贺妈祖诞辰,同时举办各种精彩的传统庆祝活动,包括圣像占灵、割火进香、烧猪祭祀、龙狮表演、唱祈福歌、摸龙床、喝圣水等民俗活动。在传统活动中,赤湾天后庙至今还传承着一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辞沙”。

  “辞沙”祭祀大典,历史悠久,是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使节出使各国前,在今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天后古庙前沙滩上举行的祭祀活动,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仅存用“太牢”来祭祀海洋的最高规格的官方祭祀仪典。所谓“辞沙”,乃祭祀沙礁之意。古代航海者在经过江(河)入海口时,常遇忽有忽无之沙礁,认为此乃海底鬼神作祟,需祭禳乃灭,祈求海神的保佑。明代郑和出使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其第二次是从广东出发。深圳赤湾天后宫,位于广东珠江和南海的交汇处,是古代国家使节出使东南亚的必经之地。永乐六年(1408),使节张源出使暹罗国,在庙前海滩上,以太牢为祭品,太牢祭毕之后,将太牢沉于海。这一祭祀的仪式称为“辞沙”,这一仪典成为使节出使西洋的使节的一项重要传统。

  2006年,“辞沙”大典相继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博物馆首次恢复了官方祭祀“辞沙”的仪典。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前择日举行,活动主要分为斋戒、陈设、省牲、正祭四个步骤,正祭当日包括迎神、进爼、三献礼、颂祝文、送神、望瘗、祭海等程序,最后祭毕将太牢沉于大海。

  2017年4月15日上午9时9分,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馆(赤湾天后古庙)在严格遵循古制,恢复古礼的原则下,以《大明集礼》、《新安县志》等典籍记载为依据,结合岭南传统文化,再现明代祭祀海洋的场景。现场人潮汹涌,来自粤、港、澳香客和专家学者等近万人共同见证这一传承600余年的祭海盛事。

  “辞沙”大典不仅仅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是国家海洋祭典的文化遗存,是国家历史文化、邦交的重要见证,与祭孔、祭泰山一样,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21世纪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构想,“辞沙”大典成为华南地区“一带

  一路”建设的重要文化资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