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揭開“圍獵術”——破解“圍獵”之困系列報道(中)
采取怎樣的獵取手段,對圍獵者來說是很有講究的。“蒼蠅專叮有縫的蛋。”圍獵者笑里藏刀,槍挑軟肋,因人下套,能炮制出“總有一款適合你”的“牌路”。
——打金錢牌:在一些圍獵者看來,“能用錢辦成的事兒就不是個事兒”。圍獵者往往對那些貪財且防范意識不足的人直接用金錢開路,有的利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之機,以“意思意思”為名奉上禮金;有的干脆單刀直入,明碼標價,“直接面議”;有的砸下重金,放下就走,攻勢猛烈;有的“細水長流”“小火慢燉”。
——打嗜好牌:她愛打網球,身邊就聚起了網球圈子;她愛好中醫養生,身邊就聚起了養生圈子;丈夫做紅酒生意,他們家又形成了一個品酒圈子——北京市委原副書記呂錫文在擔任市領導后,身邊形成了不少這樣的小圈子。她后來懺悔:“這些圈子實質上都是圍繞著我的權力形成的。”
圍獵者相信,“只要用誠心、有耐心就沒有拿不下的獵物。”山東省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張曉峰說,他們的套路是“哪里癢癢就撓哪里”,把獵物的嗜好摸個“門清”。官員喜歡賭博,便在牌局上故意輸錢;官員喜歡古玩字畫,則奉上“雅賄”;官員喜歡美色,就設下美人計;官員喜歡唱歌跳舞,便常年包下豪華歌舞廳包房供其娛樂……
——打感情牌:“做熱心腸的老大哥”“燒冷灶、做長線”“不過錢原則”,這些都是某環保公司董事長劉某某的圍獵經。在他看來,圍獵也要講“人情味兒”。每逢年節,他都會給一些部委的朋友送些土特產:山東的海鮮、各地的水果,讓司機置辦好,一家家送,幾個重要的節日也會張羅著大家一起吃個飯。“很多干部經常出差,老人生病住院他們回不來,而我帶著老人去醫院看病,替他們盡孝。”
“人都是有感情的。”福建農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建平表示,打“感情牌”,是一些精明圍獵者慣用的伎倆,他們善于觸動官員內心柔軟脆弱的一面——孩子上學找人聯系學校,親屬要就業幫助安排工作,老家來親戚陪同在各景點轉一轉,甚至清明節先到官員已故父母的墳上磕頭……他們以處感情作鋪墊,往“鐵”里處,解除其戒備之心,很多人就在盛情難卻之下掉進了“陷阱”。
——打影響牌:利用迂回手法,邀請能影響制約圍獵對象的人出面斡旋,是一些圍獵者的“老道”之處。去年熱播的專題片《永遠在路上》透露,一些老板精心組織飯局,邀請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以及與自己項目相關的政府官員參加。周本順對這些邀請來者不拒,他很清楚對方的目的:“我出面幫他站臺,什么話都沒有說,別人就知道這個人上面有人,這個事就會辦得通。”
“有的商人熱衷于架天線、抱大腿、找靠山,經常以不經意的口吻把大領導掛在嘴邊,為自己營造氣勢,對官員施加影響,達到圍獵目的。”張曉峰表示,一些人邀請“大人物”站臺,即使大家都不點明,圍獵對象也心領神會,往往會順水推舟、一情多送。這些人借助他人的影響來壯大自己的勢力,進而呼風喚雨,無所不能。正像前文劉某某所說過的一句“名言”:“給我一碗水,我就可以游泳!”
——打恐嚇牌:如果拋出各種誘惑對方仍“油鹽不進”怎么辦?一些圍獵者“翻臉比翻書還快”,丟下“糖果”、拿起“大棒”,動用各種手段收集官員違紀信息,力圖抓住官員的“小辮子”。在下達“不辦事、就整你”的最后通牒仍無效之后,便寄出舉報信,即便沒有把柄在手也要造謠中傷,污損你的名譽。為了息事寧人,有的人就會被動就范。
對一些圍獵者來說,恐嚇是下下之策、無奈之舉,但也是最后的“殺手锏”。恐嚇的目的是給官員以最大威懾,逼其就范的同時,也在當地樹起“不好惹”的形象,為其日后圍獵其他官員減少障礙。
湖南省廉政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鄧聯繁認為,人是感情動物,人性具有弱點。面對形形色色、琳瑯滿目的金錢牌、嗜好牌、感情牌、影響牌、恐嚇牌,意志薄弱的黨員干部很容易放松警惕、迷失方向。特別是在春風得意或失意低迷等特殊節點,面對帶著人情味兒的糖衣炮彈,更容易上鉤,在不知不覺中被俘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