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羅薛梅 通訊員 劉曉)宋、明兩個朝代的墓群擠在一起,還出土了罕見的宋代琉璃簪。昨日,重慶晨報記者了解到,在巴南東溫泉鎮和薑家鎮發現35座宋、明代墓葬,出土文物標本近40件。
宋明兩代墓群疊加
10處共計35座
據了解,該墓葬群位於觀景口水庫水利樞紐工程紅線區域內,主要分布在東溫泉鎮和薑家鎮境內,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巴南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分別於去年11月至12月、今年3月至今對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發掘面積有2275平方米。”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負責發掘工作的館員黃偉介紹,目前共清理宋、明代墓葬10處共計35座,出土文物標本近40件,其中烏壁崗崗墓群、胡叫花子轉轉墓群、張家溝墓群、青龍泉墓群、墳咀墓群規模較大,出土文物多,墓葬類型最具代表性,它們的名字取自其所處的當地地名,多為石室墓。
“上面兩座多室的是明代墓葬,下面這種雙室的是宋墓。”當天,在發掘面積最大、墓葬最集中、出土文物最多的烏壁崗崗墓群考古現場,記者看到,宋、明兩個朝代的12座墓葬層疊修建在一起,顯得有些擁擠。
“可見宋、明時代,五布河流域人口已經比較密集了。”黃偉介紹,這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該流域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烏壁崗崗墓群。一塊大約15米高、總面積900平方米的土地上,密密麻麻地擠著數十名宋、明、清墓主。
重慶市文物局專家組成的驗收組的結論是:重慶市內罕見,不同朝代疊加家族墓群。
巴南區東泉鎮、薑家鎮區域考古發掘出來的烏壁崗崗墓群(大圖)和墓室封門(小圖)。本報記者 楊新宇 攝
初步判定為平民墓葬
墓主屬當時中產階層
“目前初步判定為平民墓葬群。”黃偉告訴記者,目前尚未在墓葬群考古現場發掘到能證明墓主人身份的墓志銘等碑文資料,但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判斷,這些墓葬群的墓主人多屬於當時的中產階層。
“出土文物標本有近40件,有比較精美的宋代青瓷和琉璃簪子。”巴南區文管所黎明所長介紹,這些瓷器包括龍泉窯的瓷器,“所以墓主有可能屬當時的中產階層。”
據統計,出土文物最多且較精美的烏壁崗崗墓群共出土瓷質、琉璃質器物標本19件,保存較為完整。
記者了解到,從墓葬形制看,此次發掘的宋代墓葬多為同塋異穴的雙室合葬墓,明代墓葬則為橫聯多室墓,最多達7室,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從宋元到明代的漫長時間跨度中,五布河流域平民喪葬習俗有由夫妻合葬向家族合葬轉變的傾向。
現場考古報告記錄
烏壁崗崗墓群:共清理宋明墓葬12座(一座可能有數人),其中宋墓6座、明墓6座。宋墓均為雙室石室墓,明墓多室、單室均有。共出土瓷質、琉璃質器物標本19件。
胡叫花子轉轉墓群:清理宋、明時期墓葬各1座。其中宋代墓葬為雙室墓,出土瓷質罐、碗、盞等共8件器物。明代墓葬為單室墓,未見遺物出土。
張家溝墓群:清理宋明時期墓葬各1座,其中宋代墓葬為單室墓,出土瓷質罐、碗共4件器物。明代墓葬為四室墓,未見遺物出土。
青龍嘴墓群:清理明代墓葬2座,均為明代單室墓,出土瓷盞1件。
墳咀墓群:共清理明代墓葬4座,其中三室石室墓2座,出土銅簪1支;四室石室墓1座,未見遺物出土;雙室石室墓1座,出土瓷罐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