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记者 李凌
从物理老师到时政记者、从专业作家到影视制片人,裴蓓的每一次转身,都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
不快乐的女文青
裴蓓,1966年出生于江西上饶,90年代中期移居广东珠海,为广东省重点扶持资金签约作家、第二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她以细腻笔触及特区记者经历造就的独特视角,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特区题材作品。
“在选择专业时,要选择自己最适合和感兴趣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最重要。”裴蓓说这是她最想告诉大家的一句话,因为她走的弯路特别大。
裴蓓的“弯路”,是考大学选择物理专业,做了7年物理老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裴蓓中学时代的流行语,于是,裴蓓也随大流考上师范专业的物理系,顺理成章成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
裴蓓从上大学到做老师,都不快乐。“我可以当好物理老师,但在物理这个专业,我不可能有什么建树,我希望自己有一个看不到头的前程,希望有一个让我向往的、神秘的前景。”
在她的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在不断的响起:这样的生活不是我要的,我应该从事文学。
但彼时的裴蓓把文学看得很神秘、很高难,觉得有些高不可攀。在写作之前,先做起了记者,在文学的外围晃悠了很久,晃悠的同时却又潜意识的驱使下向文学靠近。
曾经的文艺女青年裴蓓 受访者提供
不高产的女作家
十年新闻采写生涯,让裴蓓发现记者这个行业跟文学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她更喜欢的是做文学艺术创作,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挥。
2002年,裴蓓的第一篇小说《曾经沧海》发表在《中国作家》上,随后还被《小说月刊》选中转载,裴蓓自此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此后,裴蓓又在《当代》、《中国作家》等刊物陆续发表了多部中篇小说,其中长篇小说《南漂》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叁十年特区文学代表作之一,《我们都是“天上人”》荣获百花奖优秀中篇小说奖……这位36岁才开始执笔写书的女人,渐渐在中国文坛享有一席之地。
在裴蓓看来,她与文学有一种莫名的缘分,好像天生是要吃这碗饭,“对于文学,我就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创作的灵感自然而来。”
虽然起步稍晚,但裴蓓认为,之前走过的路、看过的景,对于一个作家而言都是财富和积累。如果自己20多岁就开始写作,对生活的感悟一定不会深刻。
裴蓓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写的不多,但每一篇都深受好评,收获了不少奖项。对于写作,她希望是顺其自然,“我不靠写作挣钱吃饭,这于我而言是在做一件轻松快乐的事。”
由裴蓓小说改编的《天上人》获得多个奖项。 受访者提供
“不合格”的女制片
2010年,由裴蓓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上人》在全国院线同步上映,她担负这部电影的编剧兼制片人。
“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有人来跟我买版权,但我发现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跟我最初的理念相差甚远。”裴蓓觉得不如自己尝试,或许可以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来。
《天上人》获第2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奖项,被评价为“文学人与电影人的完美结合”。不过票房并不好,如果不是得到政府资金扶持,还差点赔本。
但裴蓓并未就此打住,2015年,一部涉及青少年早恋、网瘾、叛逆等青春期问题的励志影片,开始在广州、珠海等地公映。这部戏依旧是由裴蓓的小说改编而成,制片人还是她。
这部让裴蓓卖掉别墅才筹够资金的电影,同样不挣钱!不是大制作、小演员中也没有明星,但她就是想让家长们看看,反思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电影公映后,反响不错,虽然商业性很弱,但对社会和家长会有很大的触动。
裴蓓坦言,自己不是个合格的制片人,没有商业头脑,做不好发行、宣传,所以赚不到钱,但是她又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事情,既满足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又对社会有贡献,那就值了。
裴蓓卖掉别墅拍摄的电影《青涩日记》 受访者提供
不服输的电影人
“我的第叁部电影刚刚完成后期制作,希望今年能和观众见面。”不服输的裴蓓,目前正忙着剪辑由她的小说《制片人》改编的电影。
裴蓓说,拍电影是有瘾的,虽然有点上了贼船的感觉,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有缘聚在一起为同一件事而努力,累却快乐着!下一部戏,她计划拍一部表现现代人浮躁心态的电影,制作资金也将从几百万上升到几千万,“这是一个大挑战,但我会尽力去做,希望能达到社会效应、艺术性和商业性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