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76

微礦科技:把創業變成一場「有趣」的體驗

2017-06-05
来源:香港商報

  創業,對於很多人而言是為了實現個人的夢想,但對一些人來說,夢想就是創業本身。微礦科技的創始人謝偉傑把創業詮釋為「用盡時間,做多點事」。2013年,微信公眾號席捲內地,掀起了一大波商機,謝偉傑也從中找到了「做事」的機會。於是一個有些「瘋狂」的團隊,行走在微信產業的兩地交叉結構中。他們在這個浪潮中不斷更新自己,挑戰沒有人做過的事;他們相信腳踏實地的積累,也相信自由和夢想。在舒適和捷徑的面前,微礦團隊說,要堅定自己。香港商報記者 王曉蕾

     微礦創始人謝偉傑 、茅依剛

  微礦團隊

  選擇:給時間更多價值

  謝偉傑的人生本應是一條全然不同的軌跡。世界五百強集團,逾十年從業經驗,是他人眼中豔羨的高級寫字樓白領。「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可是做事好慢」。作為一個閒不住的人,謝偉傑有著自己的無奈,「上班八個鐘,兩個鐘做完工作,六個鐘坐下來沒別的事,閒著。」

  小學在還沒有 WINDOWS 的年代學習用 BASIC 語言寫程序;中學擔任全港最大學生組織之一「聯校科學展覽籌備委員會」主席;大學成立了全港第一個以人工智能為題的學生組織「人工智能學生同盟」;參與科技創業比賽。在謝偉傑的觀念裏,年輕就應該做多點事情,不應浪費。「如果自己創業的話,可以用盡我可用的時間去做事,那肯定可以做出來比較多成績。」

  另外,他覺得在大公司的背景下,「找人」是很容易的,「對方會因為你公司的背景同你交流,做了這麼久,我也很想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哪。」謝偉傑希望驗證自己,如果沒什麼背景,對方還會否同自己交流?只靠自己的能力,可不可以做一番事業出來?

  劉慈欣在小說《三體》裏說,世界有那麼多變幻莫測的因素,沒有重大改變的人生是一種偶然。改變才是必然。謝偉傑一直有很多的想法,只是沒有遇到合適的機會,但在「某一個時刻」,他意識到時間再過就不年輕了,「趁著還算年輕,不如試一試吧」。

  有人說創業之難,是因為它像是一條「莫比烏斯帶」(一根紙條扭轉180°後兩頭粘接起來的紙帶圈),如果不在開始旋轉時認清起點和終點,就會忘記來路和去途,在不斷的循環裏迷失。所以,創業跟人生並無二致,是出於不同目的在不同時間的一次選擇,一次改變。

  對謝偉傑而言,創業的起點是時間,終點則是價值。

  創業:門檻高就更加值得做

  在起初階段,謝偉傑組建的團隊只是想做一個社交媒體方面的顧問服務,但如果只做臉書(Facebook)或者國外媒體,市場很有限,因此團隊調查了日本、韓國以及內地的相關數據。當時,微信已佔據了內地社交軟件市場的主要江山,特別是從2012年8月微信公眾平台正式上線後,僅兩三年間,就成為了產業的一支新興力量。

  團隊在研究微信時發現,相比臉書,開設一個微信公眾號其實很難,公司要有內地執照,還要支付高額的費用。同時,團隊發現微信除了和其他社交媒體一樣的廣告功能外,還有很多開發的空間,非常特別。但由於對香港和海外的公司而言具有難度,運營門檻就比較高。「門檻高的話我們覺得就更加值得做」,謝偉傑表示,人人都能做的事沒挑戰,有挑戰我們才能突圍。

  2014年,通過大半年時間,團隊把微信整個生態研究透徹,開始開發一些功能並進行推廣。同時,也著手市場的教育,提高技術方面發展,使自身具備高於同行的優勢。逐漸,團隊在香港積累了一些用戶資源。

  謝偉傑說,其實香港有很多公司在內地有設立公司,例如香港無限極、法拉力、瑪莎拉蒂等,但他們在微信開發方面缺乏專業性。且由於兩地文化差異,香港公司不了解內地習慣,對於微信的性能和應用也不是很了解。

  團隊針對這一方面不斷研究,開發了香港及海外公司能夠便捷使用的微信公眾平台的後台管理、功能服務等。2014年底,團隊正式組建了微礦平台,並於次年成立公司。

  決定:有部分都係衝動

  茅依剛是謝偉傑的同窗,也是當時「人工智能學生同盟」的共同創始人,畢業後從事產品設計及開發。2015年,二人重遇,傾談之下決定一同投身微礦。究其原因,茅依剛稱,其實有一部分是衝動,「第一考慮的是當時還很年輕,就算後悔以後也還來得及。」

  兩人專業背景不同,可以互補不足,成為默契的拍檔。隨著團隊日趨穩固,用戶與業務量逐步增多。由於不少用戶需拓展內地業務,再加之微信的大本營在內地,團隊認為需要在內地建立一個基地,更方便兩地服務。但因對內地工商流程和法律方面的不了解,落地內地計劃一再擱淺。

  茅依剛在參加「二創會」關於數碼推廣的講座中,得知了內地創業研討會的信息,並在研討會上,看到深圳市南山智園在招募創業企業。商議之後,團隊一拍即合。既能拓展內地資源,又有政府扶持,大家認為一定會是一個好機會。2016年,微礦入駐南山智園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地緣接近,團隊可以便捷往返兩地開展產品測試,下一步亦有計劃招聘內地員工。

  出生於上海的茅依剛稱,內地較之過去有很大不同。很多應用產品,例如打車軟件、支付系統都走在香港前面,對於初創企業的支持,內地政府提供的政策、資源很多。「我們團隊規模在微信板塊還是初始階段,也可以得到很多支持,這一點印象很深。」

  內地有一個很好的環境,茅依剛說,適合創業者,特別適合外資和香港的創業團隊。團隊亦希望藉助南山智園和政府的資源,對接投資人,發展更多精彩的項目。

  2016年,微礦入駐南山智園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啟示:衝出慣性思維

  「創業」這兩個字自帶魔力,短短幾年迅速滲透四處,創業者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謝偉傑認為,很多人並不是做品牌產品,而是在得到融資後賣掉公司,這種人不能稱為創業者。他的規劃是要做一個永續的企業,至少做30-40年。

  微礦成立之後,曾接到一個電話,對方稱有千萬級的投資,想收購微礦團隊,做一個新的ITO平台。經過幾天的「掙紮和忐忑」,團隊最終沒有同意,謝偉傑說,「原因就是他想做的事情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事情,所以還是辛苦一點,以後有機會再找資金。」

  茅依剛說,很多與他一同長大的朋友都想穩定一點,尋求改變或者肯衝出慣性生活的很少。而創業,就是要衝出慣性,不僅要脫離舒適圈,亦要脫離思維的桎梏,更要堅定自己的初衷,不被其他聲音影響。

  如今,微礦已經累計有包括無限極、富通保險、麗星郵輪、瑪莎拉蒂、Robert Walters等大中小企用戶60多個。坐言起行,團隊雖然尚且年輕,但謝偉傑說,「我們自己團隊還是相信自己想做的事情。」

  團隊:瘋狂做事,一同燃燒

  創業像一張試紙,考驗著團隊的每一個人。在很短的時間把一個很長時間能做好的東西做好被他們稱為「瘋狂的事情」,例如第一次見大用戶時,用一個晚上做好PPT。類似的事件在微礦團隊中發生太多次。

  還有一次在開發程序的時候,幾個人通宵工作到淩晨五點。「我們當天只吃了午飯就沒有再吃東西,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也沒有叫外賣,一直留在公司。就是『自發性』地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

  目前團隊的5名成員,除了謝偉傑和茅依剛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Sarah主攻環境科學,畢業後通過臉書的招聘信息加入團隊,主要處理內部產品研發、與用戶溝通。Lala在美國留學學習與創業相關的課程,2014年回港後成為團隊的一員。負責業務拓展部分的Rainer本身是語言學專業,離開了大學裏的穩定工作,投身「商業的世界」。

  「我們的團隊很有趣」,謝偉傑說,自主性和自由度很重要,期間Rainer為了「追尋飛行夢想」離開團隊幾個月,去加拿大考了飛行駕照。他還想在業務不忙時,再去考另外一個晚上飛行的資格。

  創業需要燃燒一些能量和精力,這是謝偉傑的體驗,「經過一個持續性的應用,看到回報,這是很有趣的地方。」此外,讓每個人控制較大的範圍空間,擁有自由的感覺,獲得有趣的體驗,也是謝偉傑一直堅持的信念。

  體驗:在「撕裂」中成長

  行走兩地之間,由於人文差異,團隊遇到了不少「挑戰」。以「發票」兩字為例,兩地的意思便是南轅北轍。「發票」在香港指的是一般企業發出的收據,用以證明商戶和顧客的消費關係;但在內地,「發票」則是指由稅務部門印製,蓋有稅務票據監製章的收付款憑證,是商戶應稅業務的繳稅依據。

  諸如此類的語言和法規的差距確實為團隊帶來不少煩惱。

  此外,還有工作步伐與時間觀念的差異。香港人習慣隨時隨地展開工作,而內地人則對時限的觀念沒有那麼嚴謹。因此當香港用戶遇到緊急事項時,要推動內地單位即時處理並不容易。加上兩地的公眾假期時間並不一致,有時候會令用戶感到緊張。

  他們將其形容為在「撕裂」中成長。為解決商業用語和慣例的差異,團隊在網上大量搜索深度資料,與多個會計行等單位對接聯繫,同具有跨境營商經驗的人士交流。為解決工作步伐與觀念的差異,團隊在策劃跨境項目時需要謹慎小心地制訂工作時間表。

  「用戶跟我們說概念,我們就把它實行出來。」例如瑪莎拉蒂的試乘試駕服務,要符合香港企業邏輯,也要適用於內地用戶。謝偉傑說,還是要在內地住一住,多了解內地市場,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服務技術,「只靠猜想會發現落差很大」。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