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76

李佩文:格局有多大 世界就有多大

2017-06-09
来源:香港商报

 对未来,李佩文充满期待。

  中國作家韓寒的電影處女作《後會無期》中,有一句經典的台詞: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李佩文,非常認同這一句話。還在香港大學讀心理學系的時候,她就背著背囊走遍中國,無論是富庶的城市,還是貧瘠的鄉村,她都用自己的腳丈量過,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過。所以,雖然已經成為香港廣告業品牌管理資深經理人,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她還是在2002年毅然北上,從零開始。

  什麼原因讓她做出這樣的選擇?她怎麼會有如此堅定的信念與勇氣?李佩文笑著說,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太小,裝的東西就少,世界小,舞台就小。當你走出你自認為安全的區域,去了解去認識新的世界,才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才能有所接受,有所融合。

  這就是為什麼她能在內地扎根,也希望更多港青扎根內地的原因。香港商報記者 盧偉

  因為喜歡 所以留下

  2013年12月12日,一場特別的胡同文化展在北京西城區楊梅竹街一家咖啡館悄然揭幕。裏面展出的是中外藝術家關於胡同的作品,有畫作、攝影,還有香港樂高大師洪子健拼裝的一組《北京三進四合院模型》。

  「到胡同看胡同文化展」吸引了眾多文藝青年,不少人專門飛到北京觀展。

  小小的咖啡廳,人頭擁簇,大家都在細心觀賞,低聲討論。在氤氳的咖啡香氣中,營造出來的懷舊氣息,讓人心醉神迷。沒什麼人能想到,策劃這一展覽的是兩位香港人——李佩文和她的拍檔John Yu。

  這是李佩文為北京胡同,唱的一首贊歌。

  身材瘦削,樸素大方,眼神堅毅,李佩文與大家印象中的「港女」很不一樣。大學時,李佩文就是資深背包客,中國最偏僻的地方,她都走過。兼修過中西方文化藝術,與李安一樣,是美國導演Stanley Kubuick(斯坦利‧庫布里克)的超級粉絲。

  李佩文是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人。2002年,工作上已經卓有建樹的她毫不猶豫離港北上,將北京作為自己北上打拼的第一站。國際4A廣告公司的工作經歷,在香港建立起來的工作模式,讓李佩文很快為新公司搶到不少訂單;北方人的豪爽與率直,也與她的個性十分契合。她的北京生活,如魚得水。

  與那些五天在內地工作、兩天回香港度周末的「二五仔」朋友不同,李佩文是真心喜歡北京這座歷史底蘊深厚、多元文化薈萃的城市。不少公司出高薪想將她挖到上海總部,她也不捨得離開。

  「北京處處臥虎藏龍。一條僻靜的胡同,一個不起眼的門面,裏面住的可能就是某個領域的大師,這是香港或其他城市沒有的。」

  活躍的李佩文在北京認識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結識了一批不同領域的藝術家,組織過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

  在「胡同串子」的介紹下,幾乎每一條胡同,李佩文都用自己的雙腳丈量過。這麼多年,她也目睹不少胡同消逝在高樓大廈之間,剩下星星點點的孑遺。

  有一天,當李佩文在無意中看到況?的那本鉛筆畫集《消失的胡同——鉛筆畫中的北京風貌》時,她如遭電擊,整個胸腔都被一種傷感又無奈的情緒所充滿。胡同,就像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烙下了人們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如果它變成歷史記憶,那會是一種巨大損失。

  她覺得一定要做點什麼。

  於是就有了這一次公益性的展覽。咖啡店是舊同事開的,藝術家是她的朋友,樂高大師洪子健是她拍檔專門從香港請過去的。活動經費是她和拍檔自掏腰包湊的。

  經過三個月的籌備,展覽如期舉辦,遊人絡繹不絕。看到這一切,李佩文感慨萬千。這時候她也許沒有料到,這次胡同文化展將為她的北漂生涯,畫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個艱難的決定

  北京厚重濃郁的文化氛圍,讓文藝的李佩文活得有滋有味。北上打拼十多年,她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香港資深廣告人,在品牌管理、創意設計和市場運營及推廣等方面有著豐富的國際市場經驗,是國際4A公司搶佔中國市場亟需的人才。所以,她一路從McCANN(麥肯光明)業務總監做到了DDB(恆美中國)副總裁。

  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話語中帶著濃郁「港腔」「煲冬瓜」的李佩文,卻視北京為第二故鄉,在北京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準備一直扎根下去。

  如果北京不限購,如果她一口「京腔」、只識得簡體字的子女可以上公立小學,如果有社保、醫保,那就是李佩文最理想的狀態。

  2013年底、李佩文兩個孩子同時出現鼻敏感、咳嗽等症狀,讓她一度擔心會發展成哮喘。「返香港」就成了那段時間李佩文與先生討論最多的話題。

  與十幾年北上不一樣,那時她對北京充滿嚮往,什麼也沒多想,提著兩個箱子就來了;但是要回香港定居,對她而言則是一個艱難的決定:香港空氣當然比北京好,兩個子女也不用上貴價的國際學校,還能照顧家人,但北京畢竟是她打拼過的城市,有她喜歡的一切。

  最終,母性壓倒了一切。李佩文帶著子女回到香港,而她的先生則繼續留在北京發展。別人厭恨的兩地分居,在李佩文看來,變成最正常不過的事情:無論是美國人還是歐洲人,穿州過省去工作是很正常的,就算一對夫妻,也未必在同一個州工作。既然先生在內地發展得好,何必非要讓他回去?

  香港的教育背景、外資公司的工作經歷,北京多元文化的浸潤,形成了李佩文獨特的世界觀:香港回歸都快20年了,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還將思維局限在香港、九龍和新界?看看中國的版圖,這是一個多麼廣闊的市場!

  李佩文的感受,很多朋友都不理解。回到香港之後,她發現她的朋友圈開始細分成三部分:香港人、有過內地工作與生活經歷的香港人和內地人。

  「那些沒怎麼接觸過內地的朋友,你會發現大家的世界觀不一樣了;而有過共同經歷的,話題就會特別多,會懂得欣賞與包容。內地什麼做得好,什麼還不夠,我們有自己的判斷。」

  這就是李佩文後來跟港大師弟師妹交流時,反覆提到的一點,就是不要「閉關鎖國」,不要將自己的心鎖起來,這樣才能理解她扎根內地的原因:因為只有深入進去,才能有正確的認知,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一個連北京都沒到過的人,怎麼能理解她熱愛北京的原因?

  香港回歸這麼多年,為什麼提起內地,部分香港年輕人還會有兩極化的感受?

  職業的敏感,讓李佩文一下子想到癥結:信息不對稱。

  因為工作的關係,李佩文每天準點收看央視的新聞聯播已成習慣。返到香港之後,她才猛然發現,怎麼看不到央視?香港一些媒體報道內地的新聞,總帶著明顯的傾向性和貼著「標簽」,而港人了解內地的渠道又非常有限,這怎麼能讓大眾建立起對內地的正面認知?

  港青在內地很有競爭力

        结缘国家女排教练郎平,被伟大的人格魅力震撼。李佩文认为贵为奥运冠军却毫无架子 - 可见国内世界顶尖人才之多,港人把眼光放远。

  回到香港後,李佩文經常受邀返香港大學作分享。她被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十幾年前,一個人隻身北上,誰給你這麼大的勇氣?

  李佩文用了一個故事,算是緣起,也算是總結。

  1993年,大學最後一年,李佩文到新疆吐魯番旅遊,結果把腰包丟了,裏面有她所有證件和港幣。這只是一個小插曲,但讓李佩文感到驚訝的是,自從她回到學校,經常會有一個神秘電話打到宿舍,舍友誰也聽不懂對方說什麼。

  直到有一天,李佩文接聽了這個電話。原來在吐魯番一個偏僻的村莊,有人撿到了她的腰包。在那個年代,她不知道對方用了什麼方法找到她的聯繫方式,也不知道對方走了多少路,才找到一部可以打國際長途的電話。

  每每說到這裏,李佩文就會激動:「儘管我說不要了,但他堅持要把錢包與港幣匯給我……」就是這麼一個淳樸的內地人,在李佩文心中種下了一棵種子,時間到了,種子就發芽了。

  「每個人的因緣際遇不一樣,但如果你覺得香港的發展有限,為什麼不打開地圖看看?」李佩文說,「除了香港、新界、九龍,北上廣、深圳也可以。先打破了地域限制,再考慮實際問題,例如薪水、發展、生活成本等等。」

  李佩文也承認,如今不比當年。十幾二十年前,「香港製造」意味著「優質可靠、信心保證」,北上的港人都是「金菠蘿」,分外吃香。隨著內地開放程度越來越高,香港「中間人」的角色慢慢弱化,「香港製造」慢慢讓人覺得「不接地氣」。但是李佩文覺得,香港基礎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無論是在內地還是在國際市場,依然有著一定的競爭力。

  「中國地大脈博,蟄伏各種人才,內地不代表落後。同樣,香港人不一定不接地氣。」李佩文說。

  對於自己過往內地的工作經歷,李佩文甚至覺得是一筆財富:「無論什麼公司,只要它想進入內地市場,都需要我內地工作的經驗。同樣,中國企業走出去,也需要港人的思維、職業性和多元文化世界觀,助力破冰、解鎖、打開新市場。」

  2016年1月,李佩文再一次回到內地打拼。憑著奧運年與國家女排教練郎平結緣的機遇,這一次,李佩文「戰績彪炳」。

  這應該是李佩文理想的生活了,在深圳工作,既能兼顧事業,又能兼顧家庭。在她看來,很多香港人是真心地想融入內地的工作與生活,如果沒有了那麼多「區別對待」,如果有「國民待遇」,那將會吸引更多港人北上,回內地安居樂業。

  「我希望有一天,當人們說到『香港人』的時候,就像『北京人』、『上海人』一樣、『廣州人』一樣、『深圳人』一樣。大家互相尊重,彼此成就。」李佩文於是說。

  對於自己內地工作生活的經歷與得著,李佩文冀望中央一如既往關心支持港人在內地發展,剛更多港青在內地獲得成就與認同。

  【记者手记】讓港青北上創業更順暢

  在採訪李佩文的過程中,讓記者感受最深的莫過於她多次提到的「信息不對稱」,因為內地與香港之間存在著制度差異,因此兩地在深度融合交往中,由於信息的不對稱,給彼此認識對方如同增加了一堵牆。

  2005年10月,原國家勞動保障部頒布實施了《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允許用人單位在為台港澳人員申辦《就業許可證》後,與其簽訂勞動合同並按《社會保險費徵繳暫行條例》的規定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深圳也結合了本市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關於台港澳人員在深就業參加社會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但政策宣傳顯然還不夠,很多港青不知道可以像內地同事一樣,購買社保、醫保等等。同時,港青在內地投資、創業沒有「國民待遇」,造成很多的香港年輕人對回內地就業、創業望而卻步。

  在日前舉行的紀念基本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指出, 「一國兩制」是香港的最大優勢所在。在此框架下,香港既能藉助「一國」的強大後盾,又擁有「兩制」的特色差異,可以更好地與內地進行互補合作,更便利地參與國際競爭。 

  因此,一方面,香港年輕人應放開懷抱、認識祖國,了解祖國。抓住國家大發展的寶貴機遇,更多地認知、參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建設,激發自身動力,實現人生價值。與此同時,內地政府和企業應多為北上創業的港澳青年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內地生活。內地年輕人也應更多與香港青年交流,增加彼此的認識、認同。香港回歸20周年,是時候讓彼此走進、參與、理解、融合、認同,讓人心真正回歸。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