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2

一城一人三展覽 窺見陳履生「藝術世界」

2017-06-11
来源:香港商报

       6月7日,「務本---陳履生畫展」在關山月美術館隆重開幕,同日開啟的陳履生「知行合一」書法展和「光影造化」攝影展亦分別在深圳美術館與越眾歷史影像館拉開帷幕。一城三展,展示了藝術家陳履生蓬勃的創造力和藝術相互貫通的精神實質,讓大眾領略到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所構建起的藝術大廈,同時也傳達出了藝術家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擔當和對傳播高雅文化的殷切期待。「路漫漫而修遠兮」,陳履生正是行走在孜孜探求路上的一位。香港商報記者 陳柳燕

繪畫:構建數碼時代新文人方式

  作為一名學者,陳履生致力於美術史論研究和美術評論,在新中國美術史、漢畫研究、美術編輯學等研究領域作出了顯著探索;作為一名畫家,陳履生的繪畫以其獨特的筆墨語言和蘊含的文化氣息被人們熟知和喜愛。此次於關山月美術館舉行的「務本---陳履生畫展」,展出了陳履生先生近年創作的繪畫作品75幅,包括「文人」「文心」「文思」和「文采」四個部分。

  其中,以「文思」命名的國槐系列作品,是首次在深圳展出,陳履生特地將其布置在展廳正中央,以表達對於文人品格的時代思考。陳履生告訴記者,6年來,他在上班路上細心觀察,并用攝影的手段記錄了國槐如屈鐵般的姿態。「我專注於拍國槐畫國畫,是因它代表著錚錚鐵骨,是典型的君子風範」,他說,「國槐種在哪它就堅強地長在哪,有一種「謙謙而能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精神,這正是中國文人『風骨』的體現。」

  於是,在陳履生的畫筆下,以國槐為代表的古樹的頑強生命力與獨立的精神通過水墨的闡釋,與傳統畫中梅蘭竹菊一樣,延伸了文人品格的時代精神,這也是「陳氏風格」的獨創。陳履生說,國槐這種題材在傳統中國水墨中極少有人表現,其直接以樹木本身入畫,以線條的穿插錯落來表現樹木榮枯之間的品格,是基於他對北京街道兩側的樹所引發的對於環境、社會、人文的綜合考察。他坦言,「現代社會很繁雜,大家為功名利祿不斷追求,卻缺少了像『國槐』一樣的精神,因此繪畫國槐有對它的題跋和頌揚,是覺得『隨遇』是當下特別需要的一種胸懷。」他強調,「作為藝術家,畫身邊有所啟發的事物,把當代人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結合起來,使繪畫藝術突破一般的技法層面,表現自己的作風,讓大家重新關注人文精神,更多關注自身體悟,是當下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自成家法,關注人文精神是陳履生繪畫的重要特點。這在畫展的其它部分亦可見得。「文心」部分是陳履生所繪山水系列,以極簡的山峰、石頭、烟雲、泉水等元素,表現山水畫審美的傳統精神和現代性,亦是陳履生期待藉助構建的新模式,傳達20世紀以來中國文人缺失的氣度與品格。「文采」部分以他所繪迎春、臘梅等,則呈現其對迎春題材的獨特理解與創作方式的前衛探索。「文人」部分包括其所繪梅花、竹子、水仙系列,陳履生的梅花一改古人梅花出斜枝的結構方式和追求梅之老干的蒼勁味道,一枝直出,脫離古代範式,於千變萬化中表現出嚴謹和精心,頗具耐人尋味的現代意味。他告訴記者,如何在傳承中脫離農耕社會的人文傳統,不重复古人,而將當代文人所思所感表現出來,促成了他對當代中國繪畫的一種追求,「我們今天的努力,就是為后人提供一個借鑒的經驗,在傳統與當代間權衡關系,用一種新的圖像表達新的感覺,建構數碼時代里新的文人方式」。

  而「務本」依然是陳履生貫穿展覽的主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陳履生說,「所謂的『天不變道亦不變』,只是將文化發展中的常態與中國文化的內核結合起來,以表現我在追求中國畫之本上的努力。」本次畫展將展至6月18日。

書法:體悟書寫的「知行合一」

  同期,「知行合一---陳履生心學書法展」在深圳美術館開展。展覽展出陳履生先生今年的新作,是45幅用篆書書寫的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先生的詩文警句。

  自幼研習書法的陳履生,一直堅持中國繪畫的書法品性,并將其視為中國繪畫的重要表徵。他在畫面中表現出的書法上的功底和成就,表明了他對於承續中國畫傳統的一些基本想法,也表現了他對於發展當代中國畫藝術的認知。

  多年來,他沒有間斷過對於書法的學習、研究和關注。他奉行王陽明先生學書的宗旨,一直在踐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陳履生表示,此展選擇王陽明先生的詩文警句而用篆書書寫,這不是為了「書法」,而是為了「致良知」而完善自我的學和悟。他說,用這樣一種具有古意的字形以及書寫的方式,也是為了更好地從形式上表達對陽明心學的理解和崇敬。用書寫的方式與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字的結構相吻合,是表現自己在「知行合一」方面的努力,而書寫的過程就是踐行知與行的合二為一,是對於書畫同源這一傳統的理解與闡述。

  在陳履生看來,自己的書寫,只是被心學照亮的周遭,是借心學之光。他說,「書寫要用心,而導引當代中國書法走出歧途之外,就必須回到心學之中,明覺精察的知,真切篤實的行。」

  此次書法展,他表示期待有一種伽達默爾所說的過去和現在「視界融合」的神奇生命體驗。「希望對於王陽明,對於心學,對於同一幅書法作品,每位觀者會帶著自己所處背景而來,會有自己關心的問題,是開放的,是不斷產生的」。

攝影:光影造化描述吳哥之夢

  陳履生不僅專於繪畫書法,亦對於博物館學有著深入的研究。據介紹,其曾經到訪過五大洲200餘家博物館,拍攝了上萬張和博物館相關的照片,有些是為研究博物館空間的建設與改造,有些則是記錄不同光影下的博物館場景,還有些則是為了說明博物館中某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此次於深圳越眾歷史影像館展出的「光影造化--陳履生攝影展」則精選了30餘幅具有代表性的攝影作品,呈現陳履生鏡頭下博物館不同角度的美,引發關於博物館的種種思考。展覽將展至7月7日。

  博物館建築的特殊性使得世界上很多博物館都成為城市里獨特的地標,陳履生通過自己的視角和鏡頭語言,呈現了博物館建築美,也展現了它的文化品位與城市關系。此外,他亦將鏡頭聚焦於柬埔寨的吳哥窟文明遺址,為觀眾呈現別樣的祥和與神秘。從印度教崇奉的濕婆、毗濕奴諸神到大乘佛教崇奉的觀世音菩薩等豐富內容,通過砂岩的質感,縱橫交錯的造型,以精緻的又充滿趣味的形式表現出了吳哥之夢的情懷。

  作為陳履生多年好友的畫家鄒明表示,其驚訝於陳履生攝影作品的魅力,「這種魅力來自於他一雙對生活捕捉的眼睛,來自於其藝術的修養。」鄒明亦感叹,「一城三展,是陳履生作為藝術家對於藝術和生活的體驗、感悟和態度的綜合體」。

  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亦表示,「一城三展,與隨后開幕的由陳履生策展的『隅&域』2017深圳美術館當代藝術展等系列藝術活動,一同開啟了深圳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和關館建館20周年的『全城熱展』的全新模式,是履生老師和美術館同行們一起奉獻給深圳市民的獨特文化盛宴。」

[责任编辑:文化东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