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港劇的影響力似乎在逐漸減弱。而今年的大熱港劇《一屋老友記》最高32點的收視率、影版《使徒行者》的火熱,讓觀眾仿佛重新感受到了80年代香港電視劇的愛恨情仇與俠肝義膽。在回味與滿足之際,人們不禁思考,香港電視行業是否還會浮沉隨浪仰天笑?
興於娛樂貧瘠,衰於競爭缺失
以TVB為主導的香港電視業在過去的40年以鮮明的地域特征和創意在華語市場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但如此輝煌的電視產業和電視文化的景象,如今在香港已難再現,全面席卷市場的韓劇、台劇甚至內地劇讓觀眾驚覺:TVB劇再也不複昔日盛景。
除了收視率這個“數量”指標之外,欣賞指數是對電視節目“質量”的評價指標,香港是亞洲地區最早進行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的地區之一。香港民眾對於本地制作的電視節目的欣賞指數和認知率下滑也反應了香港電視行業豪情不再。
電視業衰退,不能全賴經濟不給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香港經濟受到較大的影響,2010年之後文化創意產業率先複蘇,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經濟的發展並沒有帶給文化創意產業新的發展血液,反而曾經的馬車如今卻開始拖後腿。
當然,除了社會經濟發展這一外部原因,近年來電視業的變革與香港電視劇集自身的“頑疾”,也成為香港電視業衰退的重要原因:
捍衛港劇的“香味”
在40年的潛移默化間,港劇早已變成一種香港文化,對於培養文化認同具有重要作用。港劇在社會文化的示范性作用、影視習慣等方面十分值得內地電視劇行業汲取與學習。